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675
中药创新关键在于思维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期(总第2259期 2006.01.13)
     请不要过早地盖棺定论,认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

    如果是从事物发展的本质需求来看,那么,在任何时候提起“创新”,都属于一个老问题。因为,一个事物要是发展到没有创新要求的时候,那就真的是可以“盖棺定论”了。但如果是从人们如何去发展事物的角度看,把创新在某一个时刻针对某一事物提出来,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时候,创新是一种新的思考,它直接诉诸一种尽可能宽广的科学的思维,而并非具体的某种行动。

    中药对于创新的呼吁声这些年来一直不绝于耳。从现状分析,在现代科技日渐发达,中西文化渗透渐深的今天,古老的传统中药的确是遇到了新问题。仅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药就由坚固的皇家医道,演变到必须在三岔路口作出生存抉择的境地:要么以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进行改造;要么自创科学体系和标准,自行现代化;要么等死。

    应对这种创新要求的是,我国中药领域每年都有无数个“中药新药”上市。尽管“新药”如此繁荣地上市,但是中药创新的呼吁声依然未减。可见,这个“新药”无论从科技含量还是创新幅度上看,都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一定意义上并不“新”。
, 百拇医药
    回到问题所在,“创新不新”现象的出现其实不难理解。在迷惘中,近年来一些中药研究机构纷纷把西医西药的理论与标准生硬地嫁接到中药研究开发上来,效果差强人意。一段时间来,国内有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大力鼓吹以植物提取物出口欧美,并希望以此为跳板挤身西方主流药物市场,似乎是找到了振兴中医药的捷径。但是,没有理论指导和合理配伍的单一植物提取物注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日本的小柴胡汤的昙花一现,轰动国内外的马兜铃酸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近年来从天然药(包括植物药和中医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药物创新方法也被广泛推崇,但问题现在也已经显露出来了——多数单独的先导化合物被“找”出来后发现其实际应用意义不大,开发成功率极低。

    从思路、方法上看,当前的中药研究模式,都是对现在一些成熟或不成熟方法和结论的跟踪和引进,所以都没有什么有起色的成果。所谓创新,仅是在中药的圈子里沿着传统的思维模式“顺藤摸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把目光放回到创新的本原——改变和拓宽思维方法,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应该把中药放回医药品创新这个大主题上来。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和药物副反应的困扰,使新药研发正在转向从天然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及试图能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此办法的效果甚微,以至有人认为,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已是穷途末路。在此大背景下,中药的创新应该走出自身的视野,放到一个综合的前提里去思考。无论前沿生物技术、还是传统西医西药理论,与中药创新的关系都不应该是孤立的。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姚新生在第二届全国天然活性物质生物转化学术研讨会上所言:中药是个“暗箱”。当前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困难,在于中药作用具有适应多样性的特点,难以建立适当的活性评价的模型。因此,必须通过相关学科的配合来尽快打开中药这个“暗箱”。
, 百拇医药
    其次,中药创新应该回到中医本质思维的指导上来。中医药千百年来的承传,已经足以说明它的有效性。今天讲中药创新,关键还得回到中医的理论指导上才行之有效。中医药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与现象都进行了理性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整理,对于所有能用于治疗疾病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调整并使之恢复正常的物质都称之为药物,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各种与医疗有关的性能与作用,以及它们与正常机体和病态机体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都进行了概括,并在其后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果离开这些基本的体系,而试图用现代医药学现有的、或刚刚引进的观点去验证、说明和评判中医药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并进而确定中药的研究创新方向,那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新的创建和成效。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6期, http://www.100md.com(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