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炎 >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编号:10859925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22期
     过敏性鼻炎,在体质过敏的基础上,过敏性因素作用,致成鼻痒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突发突止的鼻部病证。祖国医学称鼻鼽。如《刘元素六书》说:“鼽者,鼻出清涕也”。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辨治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中西医结合治疗589例,男386例,女203例,年龄16~40岁,平均28岁,病程1~30年。

    1.2 临床辨病与辨证施治 过敏性鼻炎为身体对某些过敏原(变态反应原)致感性增高而呈现出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祖国医学称之为:“鼽嚏”。本病多随季节变化而时发时止,有时甚可经年不息。按照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干祖望教授在临床中将该病分为几个证型,治疗方法,随证化裁,灵活运用,疗效颇佳。首先将过敏性鼻炎的病因概括起来如下三因。

    过敏性鼻炎1、实证寒邪袭肺

    热郁肺经

    2、虚证——卫气不固禀质特异

    凡阵发性的鼻痒,痒后狂嚏连绵,数以十计,嚏后则涕奇多。涕则色白质稀,清似冷水,暂时性鼻塞失嗅,这种情况,日必数次阵发,更其是在于晨起或经风受凉或接触到有刺激的物质之后,表现尤为严重,用现代医疗诊查技术作局部检查,见鼻黏膜苍白,甚至水肿,双下鼻甲尤为明显,全身症状可有恶寒怕冷者,舌苔薄白,脉象或浮或细小,此型症状是属寒邪袭肺,治法主要为发散风邪,调和卫气,常用方药加味桔梗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细辛、白芷、薄荷、辛夷等)。

    凡鼻痒狂嚏,对寒冷并无反应,涕出不太清稀,局部检查鼻腔黏膜不见苍白,而见潮红或充血者,全身症状可有口渴,便秘者,舌偏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此型症状是属热郁肺经,治法取清肺泄热,疏邪脱敏。常用方药加味脱敏汤(紫草、茜草、旱莲草、徐长卿、诃子肉、桑白皮、桑叶、枇杷叶、苍耳子、薄荷、芦根等)。

    凡病程漫长,诸药无效者,也有反复发作不休者,此型患者局部检查症状和以上两者无特殊区别,但表现有全身症状,面色无华,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容易疲劳,衰弱乏力,有时便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这是卫气不固的征象,因为卫气失固,难以抵抗外来邪气,尽管这种外邪微小到不足轻重的程度,但还是受不住它的侵袭而发病。治疗方法,当用补气固卫,常用方药为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或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加减。

    还有一型,顽不灵,诸药无效者。也有初服药时,尚能见效,继续再用如同白水。甚至苯海拉明、扑尔敏、酮替芬氨基酸等也难以在相当短时间控制片刻。此型不管其属实属虚,只能取用“截”法来硬性控制,取用自拟截敏乌梅汤(乌梅、防风、柴胡、五味子、甘草、蜂蜜)水煎。每日1剂,多获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大部分病例以治疗服用1个月为限,每天1剂,分2次服用;1个月后复查1次,至6个月,以后1年复查1次,3年复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患者的自觉鼻部症状改善情况及鼻腔检查所见,大部分患者都能如期到医院复查,只有15例因工作变动而复查中断,随访时每次情况分别记录,将各次结果合并以治疗后6个月,1~3年复查情况作为治疗后评级依据。

    参照《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1年第3期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评定标准,采用病情分级法判断疗效。根据治疗前后打喷嚏、流清涕,鼻堵塞及鼻甲检查几项指标的改变情况分为,显效:由+++→++→0,即治疗后的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2级;有效:由+++→+或++→+,即治疗后的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1级;无效:由+++→+++,或++→++,即治疗前后无级差改变。

    2.2 治疗结果 589例中显效498例(84.6%),有效91例(15.4%),总有效率达100%,1年以上远期有效率为85.1%。

     3 临床验案举例

    例1,女,25岁,工人。1996年5月12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数年、反复频繁发作。近日又感鼻内奇痒,狂嚏不断,清滋滂沱,畏寒怕风。检查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双下甲肿胀、前鼻道附着清稀水样涕,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症属风寒袭肺,营卫失和。治拟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味:桂枝3g,白芍6g,甘草3g,细辛1.5g,川芎6g,大枣5枚,生姜2片,5剂。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检查仅见鼻腔黏膜稍淡白色,又拟补中益气丸,善后每服5g,日服2次,连服1个月,追访患者4年未见复发。

    例2,男,30岁,工人。2000年4月17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每临夏季必发。至暮秋告安。此次来诊已发作2周,狂嚏1日数10次,鼻痒,流涕,涕多粘稠。头昏目胀多泪,四肢疲乏无力。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潮红。双下甲轻度水肿,舌红苔微黄腻,脉洪数,此属热郁肺经,上凌清窍,拟方清热宣肺、通利清窍,脱敏汤加减:桑白皮10g,黄芩6g,枇杷叶10g(包煎),茜草10g,紫草10g,旱莲草10g,藿香10g,佩兰10g,山楂10g,服药5剂,复诊诸痒基本消失。但仍有鼻痒喷嚏少许。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已减轻许多。继取攻补兼施之法。用生黄芪10g,焦白术6g,茜草10g,紫草10g,旱莲草10g,诃子肉6g,又服5剂。三诊诸症平悉。但对煤、烟等刺激敏感。精神欠振,检查见鼻腔黏膜已正常色泽。再以益气固卫之剂,重用玉屏风散收功。

    例3,男,45岁,医生。初诊1998年4月1日,患过敏性鼻炎已20余年,喷嚏阵作,浊涕淋漓,头昏而胀,冬重夏轻,由于气候陟变时而发。伴咽部干痒,大便稀软,检查见鼻腔黏膜色淡,双下甲稍水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症属气虚卫外失固,拟方益气固卫法,玉屏风散加味:炙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防风6g,白扁豆10g,山药10g,诃子肉10g,乌梅10g,甘草3g,连服20剂病愈,随访1年痼疾未发。

    例4,女,28岁,工人。2002年6月19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多年,入夏必作。鼻痒狂嚏难止。清涕淋漓,连绵不断,每至秋末自止,嗅觉丧失,刻诊已发作20余日,前诊辨证处方进药20余剂未效。检查见双鼻下甲黏膜苍白色,轻度瘦削。两鼻腔后端嗅裂部空旷萎缩,舌偏红,苔薄少,脉细。此属顽固不化,采用劫法。方取截敏乌梅汤:乌梅10g,五味子10g,柴胡4g,百合10g,防风10g,甘草3g,蜂蜜30g冲服,5剂。复诊恙告平,又以补中益气丸善后调理。巩固未发。

     4 讨论

    过敏性鼻炎为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致敏病人遇到变应原时即产生鼻的过敏症状。由吸入物引起机体致敏,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其治疗方法有特异性脱敏疗法、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对症疗法及外科疗法等。笔者采用干祖望教授运用西医诊查、辨病,中医整体辨证,随证分型,依法立方,灵活运用中药治疗。经过临床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拘泥于古方。如脱敏汤、截敏乌梅汤都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所得。近年来,国内文献药理研究报道,黄芪、党参、白术有升提补气强壮作用,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茜草、紫草、旱莲草均有凉血脱敏作用,在皮肤科荨麻疹病人多用此方亦有显效。防风祛风止痒,乌梅、诃子肉均有收敛止嚏、涕之功,桂枝、细辛散寒利窍,白芍养血和血,大枣、生姜调和营卫,桑白皮、黄芩、枇杷叶清热宣肺。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通利清窍。由于目前对中医复方的研究仍然缺乏,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还相当不够,但是中药比西药的副作用轻微,尚可较长期应用是其优点。若今后能加强临床方剂药理作用研究,找出其作用机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编辑:李 令)

    作者单位:528455 广东中山,中山市南区医院耳鼻咽喉科, 百拇医药(盘文新,钟绮玉,邱庆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炎 >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