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58620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忘了道德的力量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6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2.06
     道德是维系社会的根本,道德约束力量也本应超越市场、超越监管。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巨大的利润加上缺乏有效监管,的确会对一些利欲熏心者产生极大诱惑。但如果这些人不是道德沦丧,就绝不会单为了钱而制“假”、“毒”食品。安徽“劣质奶粉”案、广州“毒酒案”中制假者丧尽天良的做法,得魑颐?br>社会道德的大厦,在某些地方已经有了裂缝。

    中华民族传统本来强调道德。古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此外,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怕遭报应的心理也使得一些人不敢肆意作恶。问题是,这些基本的伦理,在今天许多人的心中已经被抛弃了。

    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和我们民族一百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更本质,那就是韦伯所说的“现代性”。“现代性”促使传统社会的一切神圣价值“脱魅”,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理性化,导致现代社会中一切行动都变成可计算、可预测的,并把功能效率原则凸显到极致。这种做法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推广开来,就表现出其不合理的一面,即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反映在食品行业,一些人就认为既然利润是最高目标,那么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只要没人管,就是合理的。此外,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度把效率强调到极致的做法,无疑都强化了无视道德的趋势。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完善市场机制和改善政府管理都是必要的。但建设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可能更加必要。实际上,西方的经济学界一直都相当重视道德的力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就把“习惯和道德”作为非正式约束提升到和宪法法律等正式约束同等重要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国内,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人们仍然沉醉在制度决定论中不能自拔。在笔者的印象中,似乎只有茅于轼先生写过一本《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等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但反响平平,更谈不上力挽狂澜。

    民以食为天,天塌下来,谁能是安全的?笔者看来,在飧鑫侍馍希颐堑?br>目光还真不能仅仅局限于市场和政府!

    (编者注:请本文作者和编辑联系)

    文/郭松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