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3685
《伤寒论》附子运用探微.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0KB,2页)。

    

    方 药 研 究

    《伤寒论》附子运用探微

    河北北方学院 吉 梅 杨旭杰△ 刘丽红△ 方素芳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伤寒论》 ; 附子

    中图分类号: R 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5615(2005) 01 - 0024 - 02

    附子 , 大辛 , 大热 , 有毒 , 归心、肾、脾

    而善通十二经。《伤寒论》用附子者凡 36 见 ,涉及条文 33 条 , 方证 20 个 , 方后加减法 3

    处 , 施治多种病证。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 ,足为临证师表。笔者对其运用 , 初探如下。

    1 温里散寒 回阳救逆

    四逆汤以附子为君并伍干姜、炙甘草而

    成 , 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中运用甚多。

    如323条: “少阴病 , 脉沉者 , 急温之 , 宜四

    逆汤”。凡汗、吐、下后见“下利清谷”、“厥

    逆”、“脉微欲绝”或虚阳外越之发热等阳气大

    伤、阴寒内盛者均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表里证

    相兼而里阳虚衰者 , 先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此

    外 , 还见于阳虚而寒饮不化 (324 条) , 阳衰

    阴盛致厥 (353、354条) 以及霍乱亡阳 (388、389条) 等。总之 ,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总

    方 , 附子大辛大热 , 为补益命门真火之第一要

    药 , 走而不守 , 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 力挽

    沉疴。而“附子无姜不热”, 故配干姜守而不

    走 , 温中复阳 , 更佐炙甘草温养扶正 , 三药并

    驱 , 可见仲景处方之精当。

    在四逆汤基础上 , 仲景另制四逆汤类方随

    证选用。如四逆加人参汤 , 用于霍乱后“恶寒

    脉微而复利 , 利止亡血”之亡阳脱液证 (385

    条) , 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 并加人参益气生津。

    如里寒太甚 , 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 , 见“下

    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等 (317、370条) , 证势较重 , 则于四逆汤中加重附子

    用量 , 倍用干姜 , 即通脉四逆汤 , 急散内寒、以拯阳气。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

    加猪胆汤 , 用于吐利交作致阳气衰、阴液竭之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050091)

    “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

    (390条) , 以通脉四逆汤重剂回阳 , 加猪胆汁

    苦寒和阴 , 且有引阴入阳的反佐之妙。如为少

    阴病虚寒下利证 (314 , 315条) , 则用白通汤 ,以葱白通阳散寒 , 姜附回阳救逆。病情发展 ,不仅“利不止” , 且出现“厥逆无脉 , 干呕烦

    者” (315 条) , 为阳亡阴竭之重证 , 且阴邪与

    阳药格拒 , 则加入猪胆汁、人尿而成白通加猪

    胆汁汤 , 既有益阴之效 , 又有咸寒苦降反佐之

    意 , 以解格拒之局。如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

    者 (69条) , 则用茯苓四逆汤 , 以姜附逐阴回

    阳 , 茯苓、人参、炙甘草补气阴宁心安神。另

    有干姜附子汤 , 用于下后复汗、阳气暴虚之

    “昼日烦躁不得眠 , 夜而安静 , 脉沉微”者

    (61 条) , 姜附并用急挽亡散之阳 , 且一次顿

    服 , 使药力集中 , 收效迅速。以上诸方 , 皆以

    附子、干姜加味 , 随证施用 , 虽证型有异 , 治

    法有别 , 但总以回阳为主旨 , 故附子挽重症之

    危 , 于此可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