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4244
印楝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94KB,3页)。

    

    印楝愈伤组织 学成分

    . 拉奎东 肚源 胡厚才

    ( 中国科学院华 南植 物研究所 广州 5 1 0 6 5 0 )

    摘 要 从印楝‘ ^ 硼 ^ . j u 鹞) 的愈份组尊 中, 共分离鉴定出 5十化合物 , 经理

    化性质和渡谱分析分别确定为: 柳杉酚( 1 ) , 豆 甾醇 ( 2 ) , 软 酯 酸一 l 一 甘 油酯 ( 5 ) , 豆

    甾 醇 3 0 D 吡哺 葡萄 糖 甙 ( 4 ) , 豆 甾醇一 3 - 0 D 吡 哺葡 萄 糖 甙一 6 。十六

    烷 酸酯( 5 ) 。

    关键词 印楝 , 愈伤组 织 , 化 学 成分

    印楝 ( A z x ~ t i r a c k d A. J u ) 是一种热带植物, 分布于南亚、 东南亚及其它热带地区。印

    楝中含有许多在农业、 医药及化妆品有经济价值的次生产物。 在印楝种子 中含有多种具有杀虫

    活性的萜类化台物 , 对 2 0 0多种农业害虫有较强的毒杀能力, 而且对人畜无害… 我们对印楝

    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 在含有 B A和 N AA的培养基中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印

    楝愈 伤组织 在不 定芽诱导培 养基 中培 养 I 5 ~3 0 d形成 不定芽 , 并 在 B A 0 . 5 mg L 、 N AA 0 0 1

    mg L的培 养 基 中诱 导 分 化 , 在 无 激 素的 MS培 养 基 中 光 照培 养 1 5 ~ 2 5 d可 发育 成 完 整植

    株 ] 。本文报道愈伤组织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l 实验 部分

    1 . 1 实验材料

    印楝外植体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植物 园栽培的 2龄印楝树苗的幼嫩枝及叶片

    印楝愈伤组织培养 : 印楝外植体切成 1 c m小段 , 接人含有适合浓度的 B A和 NAA的培养基中,2 5 c暗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并在原培养基 2 c光照继代培养 , 每 2 5 ~3 0 d继代一次, 愈伤组冬 {

    在 6 0 c干燥至恒重 , 共收集细胞干重 3 9 2 g 。熔点用 MP — s 2显微熔点仪 , 温度未经校正。核磁

    共振谱用 D RX 4 0 0型核磁共振谱仪 , T MS内标。E l — MS及 GC — MS用 Q P — 0 0 0型色 质连用假

    层析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J , 2 提取与 分离

    印楝愈伤组织干燥后 ( 3 9 2 g ) , 破碎提取, 提 取液 用 9 5 乙醇 , 提 取液减 压浓 缩后 , 用

    C H ~ C l 萃取 , 萃取液浓缩 得到 浸膏 8 g , 经反复硅胶层 析分 离 以石 油醚一 乙酸 乙酯梯 度洗 脱得到

    五个化合物 : 1 ( 3 0r ag ) 、 2 ( 6 0 0mg ) 、 5 ( 1 0m g ) 、 4 ( 9 0 r n g ) 、 5 ( 1 0mg ) 其结构分别鉴定为: 柳杉酚

    ( ] ) , 豆甾醇 ( 2 ) , 软酯酸一 l 一 甘油酯( 5 ) , 豆甾醇一 3 O D吡哺葡萄糖甙( 4 ) , 豆甾醇 3 o D 毗

    哺葡萄糖甙一 6 十六烷酸酯 ( 5 ) 。

    1 . 3 鉴定

    1 ( 柳杉酚 ) : C 2 o H O 2 , 白色针 晶 , mp . 2 7 8 ~2 8 0C MS 上 : 3 0 0 ( M , 7 5 ) , 2 8 5 ( 1 0 0 ) , 2 4 3 ,收 稿 日期 : 1 9 9 9 0 l 0 4 修 回 日期 : 【 9 9 9 0 2 0 3

    t华南 生橱 科学 与技 术 研究 中心资 助项 目

    Su坤 吲 by The Rehash Ce n r of Bl 0l 。B} 向 l Sc i e nce舯 日 Te ehnot o gy of Sout h Chi na

    1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 6 天 然产物 研究 与开 发

    2l 7, 2 03. 1 89, 1 63, 6 9。 H NMR( CDC] 3 ) d: 0 ,90( 3H, s ), 0 .95( 3 H , s ),1 .20( 3H, s). 235( 6H. d. 『

    , 21 Hz), I .4 8~ I ,85( 6 H . m ), 2,l 8( jH, d d, J二 】 2, 8Hz). 2. 6 ( 2H, m), 3 .i 2( ¨{ , c , J二 7 . 2Hz),5 ,5 9(1 H, s ), 6 .7O(1 H, S), 7. 91( 1H, s )。 C NMR( CI N2 1 3 ) d: 37. 9( C I ). 1 8. 9( c一 2). 41 ,3( c 3),33 .3( C 4), 49 .4 ( C一 5). 3 6,1( C一 6 ), I 9 9.0( c 7), 1 23 , 9( C一 8),I 56 ,5( C 9),3 7. 9( C一1 0),1 0 9.9

    (C—l 1 ), 1 5 9.2( C 1 2), I 3 2,6( C—I 3), 1 26 .3( C 1 4), 23.2 ( c. 】 5), 22 .4( C 1 6), 22.3( c 1 7), 32 .5

    ( c一 1 8), 21 .3( C I 9), 26 .8( C一 2 0)。

    2( 豆 甾醇 ) : C2 。 H‘ B o, mp .1 4 2 ~ j 4 5 ℃。MS m z : 4 I 2( M ) , C NMR( CDC 1 ) d: 3 1 . 3 ( C 1 ) 。

    31 _ 7( c一 2), 71. 8( C 3), 3 9. 8( C 4),1 4 O. 7( c 5),j 21 . 7( c一 6), 31 . 9( c 7). 31 .9( C一 8). 50 ,1 ( c

    9), 36. 5( C- 1 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