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7545
姜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进展.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8KB,3页)。

    

    姜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严金平1

    ,泽桑梓2

    ,张火云1

    ,孙启玲1 3

    (1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2 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

    摘要:从病原菌及其防治措施两个层面综述了姜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包括生物型的划

    分、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检测方法 ,化学和生物防治近况等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能

    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姜;细菌性青枯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63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268 (2004) 09 - 0063 - 03

    姜既是一种调味品 ,又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姜对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

    脉微、痰饮喘咳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国外的研究报

    道 ,姜可以抑制体外肿瘤细胞的生长[1 ]。姜在我

    国有很久的栽培历史 ,品质优良 ,是当前效益较高

    的创汇产品之一。姜青枯病也称姜瘟病 ,是姜生

    产上最主要的病害 ,是由青枯假单胞菌( Ralstoni2

    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

    热带及温带地区的毁灭性病害。该病菌为一种土

    壤习居菌 ,极易从根系、茎部伤口侵入植株 ,进而

    危害整个维管系统引起植株萎蔫枯死。据调查 ,田间一般的发病株率为 10 %~20 % ,重病田高达

    30 %~40 % ,局部地块甚至绝收。特别是随着化

    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土壤复种指数的提高 ,再加

    之目前未能找到理想的防治方法 ,使得近年来 ,姜

    青枯病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该病的防治一直是

    学术界的一大难题 ,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姜青枯病的病原菌

    1. 1 病原及生物型(biotype)的划分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病原在分类地位上随着分

    类技术的发展日趋科学。最早是由 E F smith 鉴

    定并定名为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Yabu2

    uchi等根据 DNA - DNA 和 DNA - RNA 分子杂

    交 ,以同源性分析为基础将其纳入 B urkhol deria

    solanacearum。随后又据表型特征,脂肪酸图谱

    DNA - DNA同源性以及 16sRNA序列分析等多元

    分类方法,建议将该菌列为新属 Ralstonia。1996

    年由 IJSB正式更名为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并被

    广泛接受[2 ,3 ]。按 Hayward的方法[4 ]

    ,国际上公认

    将青枯菌划分为 5 个生物型:Ⅰ、Ⅱ、Ⅲ、Ⅳ、Ⅴ。生物

    型有一定的地理特异性,如生物型 I在美洲占优

    势,而在亚洲则以生物型Ⅲ为主。据华静月等报

    道,我国植物上青枯假单胞菌生物型有Ⅱ、Ⅲ、Ⅳ型,另外还有 V型[5 ]。生物型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群

    体,与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等生态因子和寄主植物

    抗性有密切的关系。

    1. 2 致病因子

    青枯菌的致病因子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

    青枯菌胞外多糖( EPS) 、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纤维

    素酶和果胶酶是病原菌在维管束中群居蔓延以及

    引起植物细胞坏死和溶菌作用所必需因子[6 ]。

    康耀卫等在研究青枯菌胞外蛋白的特性时发现青

    枯菌胞外总蛋白在致病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

    用[7 ]。刘焕利等人采用转座子诱变的方法也得

    出同样的结论[8 ]。

    1. 3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下: ①种姜带菌是

    田间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 ,也是远距离传播病害

    的主要途径; ②姜田病株残体可使土壤带菌; ③施

    收稿日期:2003 - 04 - 01

    作者简介:严金平(1979 - ) ,女 ,湖北荆门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孙启玲

    · 36 ·

    2004 年第 9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用以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壤沤制的圈肥会加大姜

    田病菌量; ④灌溉水是传播病菌的媒介。

    1. 4 发病条件

    姜瘟病的发生与时间、气候、土壤环境及姜品

    种关系密切。华北地区一般在 7 月份始发 ,8~9

    月份发病最盛 ,10 月份停止。田间病菌生长的最

    适温度为 26~31 ℃,所以在高温多雨天气 ,特别

    是土温变化剧烈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可在短时

    间内引起大批植株发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长

    期连作、无覆盖物、偏施氮肥则发病重。发病与姜

    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如广东细肉姜、义乌首姜等品

    种抗病性强 ,而大肉姜的抗病性弱[9 ]。

    1. 5 病原菌的检测

    国内外专家就此进行了多项研究。1977 年

    Gorris等人将经富集培养的青枯菌进行 NCM -

    EL ISA检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1 年谢云陆

    等应用单克隆抗体 IF 和 EL ISA 2 种免疫学方法

    检测了种姜姜瘟病 ,其特异性强 ,准确度高 ,是检

    验种姜带菌量较为理想的手段之一[10 ]。但目前

    的检测方法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且主要用于

    种姜带菌量检测 ,对大田发病情况 ,特别是对新近

    感染和处于潜伏阶段的植株检测困难。

    2 防治研究

    2. 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在青枯病的防治史上扮演着重要角

    色。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甲霜灵、乙磷铝、噻菌铜、高锰酸钾、甲醛、氯化苦原液等。施用方式主要有

    种姜播前处理和土壤消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