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黄芩 > 正文
编号:10918540
民族药滇黄芩的本草考证.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5KB,4页)。

    

    民族药滇黄芩的本草考证X

    李娅琼 , 游 春 , 杨耀文 , 钱子刚 , 王晓佳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 通过对滇黄芩的本草学考证 , 结合现代有关滇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 , 表

    明本草文献中关于滇黄芩的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历代使用滇黄芩的正品药材为唇形科黄芩属滇黄芩

    ( Scutellaria amoena C. H. Wright) 的根。并对其资源状况、栽培方法及近缘种加以阐述。

    关键词: 滇黄芩; 本草学; 民族药

    中图分类号: R282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723 (2005) 01— 0013— 03

    滇黄芩 ( Scutellaria amoena C. H. Wright . ) 根入

    药, 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炎

    症、以及胃痉挛和解除乌头中毒引起的多种中枢神经

    症状, 使用历史悠久, 是云南纳西族、彝族常用品种

    之一。滇黄芩为我国西南地区药用黄芩的主流品种,是质量较好, 最有利用价值的地方品种之一, 国家三

    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现对黄芩的本草学进行考证,查清其基源和应用沿革, 为现代研究和利用滇黄芩提

    供本草学依据[1~2]。

    1 基源考证

    111 名称与别名

    滇黄芩以黄芩之名始载于《滇南本草》 , 曰:“味

    苦, 性寒。上行泻肺火, 下降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 调经 [安胎] , 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 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 黄芩是

    也。[热症多用之]” [3]。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五卷第二分册以滇黄芩

    ( Scutellaria amoena C. H. Wright) 之名记载。模式标

    本采自云南蒙自。云南植物志第五卷也以此名载入。

    滇黄芩的其它别名还有西南黄芩《中药材品种论

    述》 , 美黄芩 (云南中草药) , 条芩、子芩、枯芩 (四

    川、云南) , 川黄芩 (甘肃) , 土黄芩 (贵州) , 魁芩

    (四川) , 雅致黄芩、美黄芩 (云南红河) , 小黄芩

    (云南曲靖) , 三叶草, 金不换, 山茶根之名。傈僳族

    药名音译: 喜勒怒几。虽然滇黄芩有如此多的别名,但均可以确定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滇黄芩[4]。

    112 生药学鉴定

    11211 原植物鉴定

    对滇黄芩的形态特征描述在《滇南本草》中有较

    详细的记载, 曰:“多年生草本, 高20~35 cm。茎直

    立, 四棱形。叶交互对生, 矩圆状椭圆形, 几无叶

    柄, 长9~22 cm; 夏季开蓝紫色花, 生于茎梢叶腋

    间, 集成总状花序。花偏向一方, 唇形, 花萼筒状成

    2 唇形; 雄蕊 4 , 两两成对; 雌蕊子房上位, 花柱细

    丝状, 柱头不显。坚果极小, 黑色, 有小凸点。”另

    在《云南中草药选》中对滇黄芩的生境、花及果有相

    关的描述: “生于向阳坡草地、石隙或杂草丛中。花

    期六至九月, 果稍后成熟”。滇黄芩为多年生草本,茎锐四棱形, 直立。主根粗壮圆锥形。花萼唇形, 花

    冠二唇形, 小坚果4 , 近圆形[5~7]。

    《中华本草》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滇黄芩

    Scutellaria amoena C. H. Wright . 为唇形科 ( Labiatae)

    黄芩属 ( Scutellaria) 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锐四

    棱形, 直立。主根粗壮圆锥形。花萼唇形, 花冠二唇

    形, 小坚果4 , 近圆形。从本草文献的描述及部分附

    图来看, “花唇形, 小坚果, 根、茎的形状”等特征

    与滇黄芩相吻合[8]。

    11212 性状鉴定

    根茎横生或斜生, 粗1cm以上。根呈圆锥形的不

    规则条状。常有分枝, 长 5~20cm, 直径 1~116cm。

    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 常有粗糙的栓皮, 有皱纹。下

    端有支根痕, 断面纤维状, 鲜黄色或微带绿色。气

    31

    X基金项目 :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 2004— 042365C)

    收稿日期: 2004— 12— 08 修回日期: 2004— 12— 20

    作者简介: 李娅琼 (1976~) , 女 , 云南人 , 讲师。主要研究领域: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及生物技术。

    第28卷第1期

    2005年3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 28 No. 1

    3. 200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微、味苦。

    11213 显微鉴定

    木栓层6~9 列细胞。韧皮部约占根的1 4 , 有纤

    维散在, 偶见大、小悬殊的石细胞, 石细胞方形、不

    规则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束8~13 , 木射线 8

    ~18 列薄壁细胞, 导管直径28~44 μm。中央无木栓

    环。淀粉粒直径2~12μm, 脐点未见, 无层纹。

    11214 理化鉴定

    据《大理中药资源志》药材检验: (1) 取本品粉

    末011g , 加甲醇10ml , 在水浴上加温5min , 滤过, 取

    滤液1ml , 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显蓝绿色。(2) 取本

    品粉末1g , 加乙醇10ml , 煮沸片刻, 滤过, 滤液呈鲜

    黄色, 加稀盐酸1ml 及镁粉适量, 放置片刻, 显深红

    色。

    113 产地及生长生态环境

    滇黄芩的产地与生长环境在本草文献中有记载,《滇南本草》曰:“生于山间疏林下或向阳山坡草地”。

    《云南中草药选》曰:“生于向阳坡草地、石隙或杂草

    丛中”。《怒江中草药》曰: “生于云南松林下或灌丛

    草地中”。《云南中草药》曰: “生于旷野草地或林

    下”。现分布于云南中南部、中部、西北部, 四川南

    部及贵州西北部。

    对滇黄芩的生长环境, 多分布于旷野、山坡、林

    下或向阳山坡草地。以向阳山坡草地最常见, 有时也

    长在岩石缝隙之中, 喜温和气候, 耐寒冷。在云南多

    生长在海拔1 700~2 500m 左右的云南松林下或灌林

    丛草地及疏林中。我们到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化乡

    作过实地考察, 对其生境、气候、海拔等的考察结果

    与本草记载基本相符。

    114 性味与功效

    对其性味, 《滇南本草》曰: “味苦, 性寒。” ,《云南中草药》曰: “苦, 寒。” , 《怒江中草药》曰:

    “苦, 寒, 泻实火, 除湿热, 止血, 安胎”。

    对滇黄芩的功效, 《滇南本草》曰: “上行泻肺

    火, 下降泻膀胱火。男子五淋, 女子暴崩, 调经 [安

    胎] , 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 清胎热, 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 黄芩是也。 [热症多用之]。”

    《云南中草药》曰: “泻火解毒, 安胎。主治风热感

    冒, 肺热咳嗽, 湿热黄疸, 目赤肿痛, 胎动不安”。

    《云南中草药选》曰: “除湿热, 泻火, 降压”。而大

    理州纳西族民间用于防治猩红热及治湿热黄疸、痢疾

    热泻等症; 彝医用药经验: 本品具有清热泻火, 止痛

    止痢, 凉血安胎的功效。主要用于风热感冒, 肺热咳

    嗽, 胃痛, 头痛, 湿热黄疸, 胎动不安, 吐血, 衄

    血, 肠风下血, 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急性肋膜炎,热淋, 痈肿疮毒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