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川乌 > 正文
编号:10919915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6KB,3页)。

    

    方面起整体调节作用。对于湿热病在表和在上焦

    者, 尤为适宜。实验研究表明[ 3- 4 ]

    : 清香散在体外

    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

    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 且药物浓度越高,抑菌作用越强。对湿热模型动物的研究表明: 该方

    有良好的清热祛湿作用, 可延长动物的生存期。其

    作用与提高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 调节微量元素

    的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HSP70 表达有关。

    该方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温病湿热证患者, 疗效

    卓著, 现举病案如下:

    徐某, 女, 36 岁, 1995 年5 月入院。因子宫肌

    瘤术后合并肺炎, 发热 1 个月不退, 初起高热, 体

    温 39~ 40℃, 后用多种抗生素退热治疗, 体温

    39℃左右持续不减, 伴咳嗽痰不多, 纳呆, 恶心, 大

    便不爽, 1d3~ 4 次, 脉滑数, 苔白厚腻, 中心微黄。

    经用清香散每次 2 包, 1d3 次煎服(即 4h 服 1

    次) , 每次煎 400m l, 服药 24h 后体温降至 38℃以

    下, 服药48h 后降至正常。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吴仕九, 杨运高, 佟丽, 等. 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

    的应用研究. 中医杂志, 2001; 42 (9)∶553~ 555

    2 佟丽, 吴仕九, 陈江华, 等. 湿热证患者免疫功能

    及自由基水平变化的研究.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9; 11∶(4 ) 48~ 50

    3 吴仕九主编. 现代湿热病证理论与临床. 军事医

    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 146

    4 吴仕九, 杨运高, 杨钦河, 等.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

    的研制及清热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 6 (2)∶65~ 67

    (收稿 2003205212; 修回 2003206219)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

    石富娟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312000)

    祝味菊为四川名医, 论治擅长内科调理。对附

    子的应用, 可谓出神入化, 得心应手, 足堪师法。

    祝味菊用附子, 每与活磁石或生龙齿、生牡蛎

    并投 (一般用附子15g, 磁石50g, 生龙齿和生牡

    蛎各用 50g) , 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 可以监制附

    子辛燥升浮之弊。这种温潜结合的配伍方法, 补充

    发展了《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 使附子的应用更

    为广泛。祝味菊还常以附子与酸枣仁、朱茯神配合

    使用, 取其温阳和营, 使温而不燥。这与仲景以白

    芍监制附子辛燥伤阴有异曲同工之妙。《祝味菊先

    生医案》中, 用附子或制川乌治疗的病症有: 外感

    发热 (包括发热咳呛、发热头痛、发热神昏、间日

    寒热)、滞下、会阴胀痛、滞下、失眠、浮肿、中满呕

    恶、下肢痹痛、鼻衄、咯血、咳嗽、喘促、头昏便闭、病后纳少、病后体虚等, 均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会

    阴胀痛用制川乌治疗; 带下腹 痛初期, 用制川乌

    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 15g, 干姜

    9g, 酒制大黄 6g; 儿童减量, 用制川乌 6g, 干姜

    3g, 酒制大黄 3g)。腹痛带下瘥后, 将制川乌易为

    附子, 去酒制大黄, 以温中理脾为主。其他病症, 均

    用附子治疗。祝味菊用附子侧重于温阳, 用制川乌

    则取其温经散寒止痛。祝味菊用附子、制川乌治疗

    的病证, 一般没有明显的畏寒、肢冷倦怠等症状,但舌脉合参, 符合虚寒证的特征。这就是说畏寒肢

    冷并非虚寒证成立的必备症状。《祝味菊先生医

    案》记载的虚寒证的舌脉比较丰富。舌象可见苔

    白、苔腻、苔白腻、苔滑、苔黑腻、苔黑而润。有时还

    可见到苔黄腻或舌润无苔, 如陈案, 腹痛带下, 苔

    黄腻, 似乎湿热为患, 但是病人脉结, 说明为寒湿

    滞中, 故宜温通。又如王案, 自汗气促, 鼻煽, 舌润

    无苔, 仿佛肾阴亏虚, 肾不纳气, 然而病人脉虚缓,舌脉合参, 知为心肾水虚, 真阳泄越, 实为阴阳两

    虚之证, 故宜温润潜养。脉象有脉虚数、脉虚缓、脉

    缓、脉浮缓、脉细缓、脉沉缓、脉弦缓、脉细迟、脉沉

    迟、脉迟而微弦、脉濡迟、脉濡细、脉细、脉虚细、脉

    细紧、脉沉微、脉弦虚、脉虚紧、脉沉滑等。夹痰湿

    者常兼濡、滑、缓脉。从《祝味菊先生医案》中可以

    看出, 虚寒证出现脉虚数的不少, 这些脉 虚数的

    病人, 舌象多是白苔, 或腻苔或黑润苔。故其脉虚

    数者, 苔薄舌红, 或光红少苔的虚热证治疗迥异。

    虚寒证出现脉虚数的机理,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

    西录》中有较多的阐释, 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价

    值, 可对照参阅。可以认为, 祝味菊诊治虚寒证时,十分重视舌脉合参, 其辨证分析的细腻与其察舌

    0111 陕西中医2003 年第24 卷第1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切脉的细致是分不开的。

    《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主要应用

    于以下几方面: 温中达表卫气源于中焦, 中焦虚

    寒, 卫气不达, 则表邪留恋, 症见发热、苔白、脉虚

    数或浮缓、浮弦、虚浮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