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9244
上实:买个医药产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26期(总第2279期 2006.03.06)
     大企业惊变

    上实集团(下称上实)在医药领域的崛起仿佛暗夜潜行,但当与三九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上实浮出水面就变得水到渠成。

    在资本领域的长袖善舞,使上实由一个门外汉从容地迈向了医药行业的主流舞台,而这之间所花费的时间不过十年。当这只翻云覆雨之手触碰到昔日的医药“巨无霸”三九时,这场漫长的征战有了一个美丽的注脚,但不是结束。

    揽入三九的醉翁之意

    多方博弈,鹿死谁手?

    尽管三九方面至今尚未揭晓最后的勇者,但在业内看来,上实显然是最具备“志在必得”的实力。“上实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上实控股本身实力很强,国资委可能还是倾向于把三九转给国资企业。上实控股虽然属于地方,但国资同根,再加上其本身有医药业务的储备,重组三九的可能性颇大。”兴业证券王斌表示。
, 百拇医药
    事实上,去年初,上实集团董事长蔡来兴就曾向外界暗示,“在中药领域我们可能会收购一个更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原因在于“因为创立一个品牌至少要10年,我们不能等这么久”。现在看来,三九无疑就是最好的收购对象,正如某分析人士所说:“尽管三九就整个集团来看问题很多,但是医药资产本身还是相当不错的”,“对于上实来说,如果三九的债务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其就是一个现成的平台。”

    而上实一旦能将觊觎已久的三九揽入怀中,蔡来兴所担心的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上实借助三九这样一个现成的平台,对于打造其未来的医药体系将会大大缩减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应该说是事半功倍的。”蔚深证券刘国宏如是分析。

    然而,随着三九重组格局的日益明朗,外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发生转移,那便是未来上实将如何“处置”三九庞大纷杂的业务体系。

    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一系列的资产置换,上实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上实联合已经逐渐作为整个集团在国内医药业务的整合平台初露端倪。到目前为止,上实控股旗下的大部分医药资产已“装入”上实联合平台,还有一部分为上实控股直接控股。
, 百拇医药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三九的到来使得上实面临抉择。依照上实既定的思路:如果上实成功购得三九,最大的可能是将三九业务分拆,其中医药业务纳入到上实联合旗下,将上实联合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医药企业。

    对此,王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财力方面看,上实联合现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从能力上看,目前上实联合仍然属于投资收益型企业,三九在医药方面资产比上实联合要强很多。单就上实联合来说,现在尚不具备整合三九的能力,而且相比上实联合,三九作为平台似乎更合理。“如果上实拿下三九,短期内估计不会考虑纳入上实联合。当然最后怎么样,得靠资本运作说话。”

    来自三九的消息表明,上实提交的方案是由上实集团整体收购三九。金信证券投行部副总李波认为,目前上实对医药版图的安排虽然侧重于上实联合,但某些有望跨国经营的医药企业或参股公司,仍可借助香港平台予以运作。

    资本运作行家的转身
, 百拇医药
    如今,国资委虽有所属意,但三九在其没有点头前最终以何种身份进入上实只能是猜想,因而讨论上实将如何利用三九整合业已成为核心主业的医药资产亦显为时过早。对于上实集团而言,现时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转变“身份”。在外人眼里,其一直都是一个深谙资本运作的行家,但是长期来看这并不能安身立命。

    上实创建于1981年,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窗口型企业,也是上海市在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之一,在境内外有5个直属企业集团和6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了多个产业。从2003年起,放弃全力由多元走向集中的契机促使上实开始实施才技,加快向医药行业的渗透。

    是年5月,上实控股以现金8.17亿港币收购旗下的沪市上市公司上实联合56.63%的股权,同时上实控股又全揽上实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上实医药,使上实医药科技“私有化”。

    在外界看来,这次“私有化一家公司,收购一家公司”的调整对上实来说意义非凡,一方面因为上实联合的与上实控股当时的核心业务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收购使得双方资源更加集中;另一方面收购完成后,上实打通了香港和上海两个资本市场。
, 百拇医药
    此举深得市场认同,消息公布当日,上实控股和上实医药的股价分别窜升4%和10%。一向喜欢向企业发难的经济学家郎咸平这次也给上实打了高分,这让蔡来兴颇为高兴,于是一贯低调但自信的蔡对外宣布:“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收购”,“甚至,我们还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收购。”

    此后上实的一系列变化证明蔡的话并不是兴奋之余的冲动。

    去年11月,上实联合高管变动,吕明方担任公司董事长,姚方担任公司总经理。据说两人都有深厚的证券运作背景,上实是打算在医药平台的打造上给外界更加坚定的信心。

    而在他们上任之前,上实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这个平台初具规模。2004年,上实联合将亏损的毛纺子公司剥离,紧接着将商业资产与上实控股的部分医药资产置换。去年6月,上实控股将其间接控、参股的子公司胡庆余堂药业、胡庆余堂国药号、厦门中药厂和辽宁好护士与上实联合的子公司联华超市及世纪联华进行了资产置换。之后又暗示,上实控股不日将把正大青春宝通过适当途径“装入”上实联合。
, http://www.100md.com
    但是,就具体操作而言,事情并不是“放进去,拿出来”这么简单。一位跟踪过上实联合的证券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上实收购的医药企业已近40家,上实联合在剥离、集中的同时,已经开始注意梳理旗下资产,从一些迹象反映出的思路是,一边继续收购优良资产,清理资质不高的资产,一边加强对旗下资产的控制能力。“以前不管是参股控股,先拿到股权再说,现在则考虑调整参股控股的比例,股份比例比较低的考虑增资,没有实际控股权考虑卖掉。如此强调控股权就意味着上实联合正试图由投资收益型向参与经营管理的实业型转变。”

    许自己怎样的未来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华源的轰然倒塌,无疑让医药行业的并购赋予了一层宿命的悲观色彩。就算并购再有手腕,后来者的意气风发仍不免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我们正力争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之一,”上实集团的某高层曾明确向外表示。未来,上实控股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将采用错位竞争策略,将主要发展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领域发展,以此形成上实控股的核心竞争力。上实集团的目标是在国内打造医药产业的“国家队”。
, 百拇医药
    然而,同样作为业外资本进军医药的代表,同样具有纺织业的背景,同样是“野心勃勃”,同样是并购先行,太多的相似点,让外界对上实和华源的“相提并论”找到了更多的理由。华源倒下了,而上实做大做强的美梦似乎才刚刚开始,它究竟又能走多远呢?

    这个话题似乎并不在上实公开讨论范围之内,“我们非常重视内部的整合,在医药业的收购是以整合为前提的”成了他们应对的潜台词。

    频繁并购后的整合无疑是所有“野心家”的心病。较之华源过快的扩张,上实的动作似乎更多的被外界看好。“上实的资产运作都是比较到位的,几大产业都发展得比较稳,它的不良资产相对比较少。而华源这几年的扩张太快,管理也存在很多漏洞,盲目扩张中是有人为的风险,最后重组陷入被动。另外,上实依托上海政府,在资源方面是有特殊优势的,而华源似乎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比较明显的区域性优势。”刘国宏认为。

    然而这些并不能证明并购之于上实是天赋秉承。王斌认为,上实依然缺少一个真正的核心平台,上实联合现在的角色还不是一个产业平台,仍然停留在资本层面上。另外,目前来看,旗下资源还显凌乱,有待进一步整理。

    此外,还有分析人士指出,“此前,作为上海的窗口企业,上实的胃口一直偏重于长三角地区,现在开始尝试走出去运作,其跨区域整合能力还需要磨练。”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26期, 百拇医药(康义瑶 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