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1640
什么人有资格进协和医院看病?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6日 广州日报
     “医改不是人人都能去协和医院看病”,日前,肾病专家张大宁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人以为医改了就可以看病不花钱,都可以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专家,用最好的药。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张大宁认为这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阅读这则新闻,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不久教育部发言人针对“上学贵”问题的答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

    从“北大清华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到“不是人人都能去协和医院看病”,不难看出,两者对“上学贵”、“看病贵”分别所做的解释,逻辑思路、价值取向何其相似!显然,依据这种逻辑,正如有钱才能消费得起北大清华一样,经济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去“协和医院看病”的标准。

    毫无疑问,这样的标准我们很难认同。道理很简单,医疗、教育不仅是消费品更是公共品,既为“公共”,背后对应的就是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绝不容许唯利是图、唯钱是取,何况无论北大清华,还是协和医院,都是公立的教育、医疗机构,承担公益责任更是义不容辞。那么,有人也许要问了:究竟什么人有资格进协和医院看病?或者说,接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我想,比照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的条件,这个标准应该不难得到,那就是,正如上好大学只能取决于求学者的学习成绩、能力操行而不能是个人财产、地域身份一样,进好医院的唯一标准或资格也只能是求医者的病情、健康状况,与其经济条件、收入状况无关;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病人的病痛非好医院、好专家而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他就有资格“进协和”,不管他是老板、官员,还是工人、农民。一句话,如果我们承认,贫困农家子弟成绩足够好,就有资格上北大清华,他们的父母如果身患重症,同样也有资格“进协和医院看病”。———什么是医改、教改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方向?我以为这就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纵然就现实结果而言,人人都进协和、上北大清华确实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从公共制度设计的起点公正上看,“人人都能去协和医院看病”和“所有人都有权消费北大清华”,又绝不是什么奢谈、妄想,而是维护教育权、健康权平等的基本制度伦理所在。

    当然,要真正实现这种只问能力、病情而不论其他的无差别的教育健康权利,责任并不只在于具体的学校和医院,甚至也不主要在于教育、卫生部门,根本上还要取决于一系列强有力的系统的制度支持,比如充分、均衡的公共投入体制、覆盖面广且保障能力充分的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公开透明的行业监管机制等等。(张贵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