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543
[第三章]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针灸效应及机理(8)(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8日 《实验针灸》
     (四)针灸对肝脏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显示,针灸对某些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可改善肝的功能和肝病的临床体征。如针刺能促使急性黄疸性病毒性肝炎的恢复,降低黄疸指数和血清谷丙转氨酶。艾灸膈俞、肝俞、脾俞、期门等穴也能使慢性肝炎病人自觉症状有所改善。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动物“足三里、太冲”穴,能减轻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损害,对肝有保护作用从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证明,艾灸动物的“期门”穴对动物药源性早期肝硬变有一定的疗效。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针灸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及利胆效应,达到对肝脏机能的调整作用,特别是通过利胆作用达到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另外,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灸不同的穴位对肝血流量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慢性肝炎患者右阳陵泉、章门穴可使肝脏血管阻力紧张度降低,充盈度增大,肝血流量增多,肝微循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肝微循环的改善对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针刺还可促使肝细胞内物质代谢,在用大鼠实验中发现,针刺可增强肝细胞的机能活动,如糖原密聚,胆小管及血窦下间隙扩张,高尔基体发达等,从超微结构变化分析显示肝细胞的合成率增加。
, http://www.100md.com
    (五)针灸对胆囊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证明,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如用X线观察或超声波探测发现,针刺健康人阳陵泉穴时,75.7%的胆囊影象明显缩小。对胆囊、胆道造瘘患者进行针刺,大多数于针后15分钟胆汁流量明显增加,作用高峰在针后30分钟左右。电针胆总管引流患者的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针后30分钟可见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促使胆道造影剂通过奥狄氏括约肌而进入十二指肠。用静脉胆道造影与定时连续摄片的方法,或测定胆总管压力变化的方法以及动物实验都证明,针刺能促进胆总管的运动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的作用。如给机体注射吗啡造成胆总管压力升高后,针刺太冲等穴可使压力迅速降低,如在注射吗啡前针刺,则可阻止吗啡的效应。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胆囊、胆总管的运动具有调节作用。

    为了探讨针灸对胆囊的调节作用与穴位的关系,研究者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刺正常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而针刺侠白、尺泽、太渊穴或非穴位则无作用。也有人对50例受试者的丘墟、阳陵泉、京门、日月、胆俞、足三里、心俞等21个腧穴的效应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足三里、心俞、胆俞穴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用阳性受试者作同体对照则发现足三里穴作用最强。也有报道针刺胆俞可使胆囊收缩,针刺足窍阴使之弛缓;针刺胆俞、肩井、日月穴使胆囊收缩,而针刺章门、曲泉穴则引起胆囊扩张。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胆囊的调节效应与腧穴的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 百拇医药
    对胆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使胆汁中K+含量升高,但对胆汁流量影响不明显;针刺太冲穴能降低胆汁的流量,但对胆汁中的K+含量影响不明显。有人通过动物实验针刺正常家兔“肝俞”和“胆俞”穴,观察电针对家兔胆汁主要成分的影响,实验发现电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电针组胆汁中胆汁酸含量显著增加,总胆红素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而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胆汁中的胆汁酸减少,胆固醇和胆红素增多可能与胆结石的形成有关。所以实验表明针刺有可能通过改变胆汁中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浓度达到治疗和预防胆结石的作用。

    (六)针刺对胰腺功能的调节

    针刺对胰腺(Pancreatic)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四缝穴治疗蛔虫患者时,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均有增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家兔的“四缝”穴可使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

    (七)针灸对肠道机能的调节
, 百拇医药
    1.针灸对肠道运动的调节 临床实验观察显示,针灸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灸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能解除病理性肠道痉挛;对低张力、运动弛缓的肠道有兴奋作用,可促使肠道运动。临床上电针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天枢、上巨虚穴后,以肠鸣音作为肠运动的观察指标,结果针刺后1~3分钟内,肠鸣音就有明显变化,有的减弱,有的增强;但于针刺15~30分钟后,肠鸣音则显著降低。有人针刺急、慢性肠炎、菌痢患者的足三里穴,对针刺前后2分钟肠鸣音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穴可使其肠鸣音增强。对蛔虫性肠梗阻和部分性肠梗阻患者针刺其四缝穴,发现针刺可是病人的肠管扩张,肠道痉挛解除,肠蠕动大多加快,排空加速。针刺急性阑尾炎患者双侧足三里、阑尾等穴后有81.8%例次的肠鸣音增强,起针后仍有增强者为63.6%例次。对健康人针刺中脘穴,可使肠鸣音亢进,X线显示空肠运动增强,钡餐移动迅速。还有人观察了5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54例健康人,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对病人和健康人均以肠鸣音减弱为主。针刺正常人中脘穴,当小肠蠕动原处于较弱或中等度状态时,针刺增强其运动的作用就明显;若小肠蠕动原处于较强状态时,则不明显。临床上利用针灸对肠道的调节作用,有人针灸足三里穴来预防腹部手术后的腹胀有显著疗效。
, 百拇医药
    动物实验研究中,用盲端的游离肠瘘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气导法描记肠管运动,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发现针后肠管运动增强、波幅增大,但频率、张力变化不大。有人给家兔安置有机玻璃腹窗,发现用重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盲肠点”穴后,能使胃肠壁小血管充血,肠蠕动增强。针刺家兔“足三里”穴,能缩短实验性空肠顺向和逆向套叠还纳时间。

    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不同的穴位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不同。如有人用肠鸣音频率密度作为针刺效应的观察指标,比较针刺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非穴点的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人还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均以针刺足三里穴的效应为明显,针刺阳陵泉、非穴点对肠鸣音则无明显影响。对急慢性肠炎、菌痢患者的观察亦证明,不同穴位对肠鸣音的影响不同。

    实验研究显示不同的针刺手法或方法对肠运动的影响有差异。如给家兔小肠埋入磁铁,术后利用霍尔效应的原理记录小肠运动,发现不同手法针刺“足三里”穴所得效应不同,轻捻转组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增强,重捻转组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减弱,而留针组则以小肠运动增强为主。这说明针刺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与针刺的手法或方法有密切关系。
, http://www.100md.com
    2.针灸对肠道分泌及吸收功能的调节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小肠的分泌、吸收功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如在有小肠瘘的狗身上进行实验观察时,发现针刺“公孙”穴,能引起小肠液的分泌增加,同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显著增高。但针刺“曲泽”穴时,则无此效应。这说明针刺对小肠分泌及吸收的影响存在着穴位特异性。

    针刺能够明显改变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从而改变大便中水份的含量,既可使便秘患者的干燥粪便变得湿软,又可使菌痢、肠炎患者的稀便恢复正常。

    3.针灸对阑尾运动的调节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治疗各型阑尾炎,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当阑尾有粘连或粪石阻塞等情况时,阑尾的运动和排空受限,针灸的疗效差。用X线片的动态变化观察针刺对正常无胃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阑尾变化的影响,发现针刺阑尾穴、足三里、曲池等穴后,阑尾蠕动明显增强,张力增高,管腔变小。对回盲部或阑尾有粘连的慢性病例,针后24小时内阑尾腔内钡剂仍充盈如故,而正常人阑尾腔内的钡剂于针刺后2小时只存留少许。阑尾腔内粪石多而大者,针刺不易促进阑尾排空。有人手术时直接观察,也看到针刺后阑尾呈蚯蚓样蠕动或同时有摆动。动物实验观察也证明,针刺家兔的“阑尾穴”、“足三里”穴后,阑尾的充血和蠕动明显增强。实验和临床观察还显示针灸对阑尾的运动、张力变化、排空程度及排空时间的影响,双侧选穴比单侧选穴效应更为明显。穴位以“阑尾穴”和“足三里”穴为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http://www.100md.com(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