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496
[第二章]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3)(5)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1日 《实验针灸》
     5. 神经节段支配与经穴功能主治 经穴的分布形式及其功能主治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这种观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支持。临床上突破传统的循经取穴原则,根据病证的部位,按神经节段取穴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1)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分布于躯干腹、背侧的经脉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等八条经脉,这些经脉的穴位排列有如下特点:①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恰是两侧胸神经前皮支末端的交界处,穴位的排列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②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腹部皮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较短,而在腹部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距正中线较近,待此三经到达胸部时,随胸廓扩大,胸神经的外侧支变长,而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随之向外侧转移,与腹部比较,远离正中线;③背侧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穴位排列与腹侧完全相似,也与胸神经后支分布完全吻合;④躯干部腹侧和背侧的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排列匀称,与神经分布极其吻合。这种来自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趋神经”现象可能就是经络实质的反映。
, http://www.100md.com
    (2)穴位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相关规律:根据《腧穴学》教材中关于颈、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的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的躯干段各经穴主治病症的记载,与神经节段关系比较发现,其主治病症都有非常明显的神经节段特性。在躯干部穴位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穴位,由于所处神经节段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穴位,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从而表现了“异经同治”的功能主治(见表2-9、表2-10、表2-11、图2-19、图2-20)。在11个脏腑22个俞、募穴(三焦经未统计)中,21个俞、募穴是位于所属脏腑神经节段分布范围之内,或邻近节段上下不超过2个脊神经节段(见表2-12)。这些事实,一方面说明了俞、募穴对所属脏腑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俞、募穴位置都定位于躯干部的腹、背侧,而不在本经循行线上。

    表2—9 颈项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支配

    穴位 神经节段 主 治 功 能
, 百拇医药
    廉泉风府天柱风池完骨翳风陶道天突气舍缺盆 C2C2C2C2C2C2~3T1C2~3C2~3 舌下肿痛、舌缓流涎、咳逆喘息、胸满胸痛、舌强不语、口舌生疮,暴瘖,咽食困难、口腔炎、咽炎等。头痛、感冒、眩晕、项强、鼻衄、舌缓不语、咽喉肿痛、癫狂、痫证、半身不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视力减退、咽喉肿痛、项强、肩痛、小儿惊痫、热病头痛、项强、目赤痛、青盲障、鼻衄、鼻渊、眩晕、耳鸣、癫狂、痫证、瘿气、中风昏迷、感冒、鼻炎、高血压、近视、视神经炎头痛、颊肿齿痛、项强、癫狂、失眠、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耳鸣、耳聋、口喎、口噤、颊肿、齿痛、瘰疬、暴瘖、牙床急痛、腮腺炎、颞下颌关节痛头痛、感冒、项强、发热、癫疾、项背强痛、疟疾咳嗽气喘、咳吐脓血、喉痹、暴瘖、喉鸣、瘿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神经性呕吐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咽食不下、项强痛、瘿瘤、瘰疬等咳嗽气喘、胸闷、瘰疬、咽喉肿痛、上肢麻痹等

    表2—10 上胸背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支配

    穴 位 神经节段 主 治 功 能
, 百拇医药
    大杼中府俞府神藏屋翳附分风门紫宫肩中俞胸乡肺俞天池心俞乳根 T1T1T1T2T2T2T2T2T1~2T3T3T4T5T5 头痛如破、身热目眩、颈项强、腰背痛、喉痹、咳嗽喘息、支气管炎、肺炎、虚劳膝痛咳嗽、喘逆、咳吐脓血、胸痛、喉痹、肩背痛、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咳嗽气喘、胸痛、呕吐、食欲不振、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咳嗽气喘、胸满、胸痛、呕吐、食欲不振等咳喘、胸胁痛、咳唾脓血、噎塞、乳痈肩背痛、肘臂麻木、感冒伤风咳嗽、鼻塞流涕、发热头痛、哮喘、项强、胸背痛、呕吐、痈疽发背、流感、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肩背劳损等咳嗽气喘、胸满呃逆、喉痹咽塞、饮食不下等肩背痛、项强、咳嗽气喘、唾血、寒热目不明、瘰疬等背胸痛、支气管炎、胸膜炎、胁间神经痛肺痿痨瘵、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胸满气短、吐血唾血、咳嗽喘息、肺痈、喉痹、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胁肋痛、胸膈烦闷、咳嗽、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瘰疬、腋下痛心胸烦闷、惊悸怔忡、心痛、咳嗽、吐血、肋间神经痛心胸烦闷、惊悸怔忡、心痛、咳嗽吐血、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不足

, 百拇医药     表2—11 下胸背、腰骶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支配

    穴位 神经节段 主 治 功 能

    期门不容日月魂门肝俞中注天枢章门盲俞外陵三焦俞京门大巨腹结盲门志室胃俞大肠俞小肠俞 T6T7T7-8T7-8T9T10T10T10T10T10T10~ L1T11T11T11T12T12~L1T12T3S1 胁肋痛、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心痛气短、膈肌痉挛、乳腺炎、胃神经症、胰腺炎胃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胆绞痛胁肋痛、胃脘痛、呕逆、吞酸、黄疸腹胀、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浑身骨节疼痛、小便赤黄、大便不节、胸背连痛等黄疸、胸胁痛、背痛、积聚痞痛、目赤、目眩、白翳、雀目、青盲、鼻衄、吐血、月经不调、少腹满胀、四肢抽搐、胆石症、胃炎、消化性溃疡、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等月经不调、热结便秘、腰痛、腹痛、泄泻等绕脐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水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产后腹痛、急慢性肠炎、肠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粘连、肠麻痹呕吐、泄泻、咳逆、黄疸、腰背胁肋痛、腹胀、水肿、食欲不振、饮食不化、痞块、二便不通、肝炎、肠炎、肝脾肿大、癫狂、肋间神经痛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五淋、疝气、胃下垂、急性阑尾炎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痛经、疝气、阑尾炎、输尿管结石腹胀、肠鸣、水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水肿、遗精、小便少、腰背痛、胃炎、肠炎、肾炎、尿崩症、神经衰弱肠鸣、泄泻、呕吐、腹胀胁痛、腰痛、小便不通、肾炎、肋间神经痛、脊强腹胀、肠鸣、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疝气、小便不利、尿闭、急慢性肠炎、肠梗阻、输尿管结石、绕脐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肠梗阻腹痛、痞块、便秘、产后病痛、脾肿大等腰脊强痛、下肢瘫痪、遗精阳痿、阴部肿痛、小便淋沥、水肿、吐泻、肾炎、肾绞痛、肾下垂、前列腺炎等胃脘痛、胸胁痛、饮食不化、腹胀满、肠鸣、泄痢、翻胃呕吐、水肿、鼓胀、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胃溃疡肠鸣腹胀、泄泻痢疾、绕脐切痛、二便不利、腰脊强痛、脱肛、遗尿、痛经、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梗阻、骶髋关节炎小腹胀痛、泄泻痢疾、小便赤黄、尿血、遗精、疝气、痔疾、妇女带下、肠炎、腰骶神经痛等
, http://www.100md.com
    表2-12 脏、腑及其俞、募穴的神经节段

    器官 器官的神经节段 俞穴神经节段 募穴神经节段

    肺心肝脾肾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T1~5T1~5T6~9T6~10T11~12T6~10T6~10T11~12T9~11T11~12,S2~4 肺俞T3心俞T5肝俞T9脾俞T11肾俞L1胆俞T10胃俞T12大肠俞L3小肠俞S1三焦俞T10~L1膀胱俞S1~2 中府T3巨阙T5期门T8章门T10京门T11日月T7~8中脘T7天枢T10关元T12石门T11中极T10~11

    四肢部的经穴主治也与神经节段相关,与躯干部比较,四肢经穴主治病症有不同的特征。由于躯干部的神经节段支配表现为沿长轴从上到下分段排列,故凡处于同一神经节段各经的穴位,其功能主治大体相同,表现有明显“分段”特征;而四肢的神经节段是原始的体节沿肢体长轴纵向延长,每一条经线位于1~2个神经节段上,如上肢桡侧是肺经(C5~6),尺侧是心经(T1),中间为心包经(C7~8),因而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以手少阴心经为例,本经走行于前臂内侧,上达腋窝前缘,从神经节段支配角度看,该经线位置正是胸髓上部节段区(T1~3)(见图2-21);支配上肢内侧躯体感觉神经进入上部胸髓节段后角,而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初级中枢也在上部胸髓节段(T1~5),两者在上部胸髓节段后角内发生汇聚。因此这条经各穴位主治病症都与心脏疾患有关,针刺心经各穴(心包经的内关、间使等穴也是邻近这个节段)可以通过上部胸髓节段区而影响心脏功能,以实现低位中枢相关调节作用。然而经与经之间主治则有所差别,如肺经主要主治呼吸系统的气管及肺部病症,而心经和心包经则主要主治心脏疾患。四肢经脉穴位与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为“循经取穴”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治则,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 http://www.100md.com
    前头、面部及耳区是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区,后头和枕部为C2脊神经支配区,由于这些部位的经穴分布于神经附近,因而这些部位各经穴位主治病症主要是以局部病证为主。头面部19个穴位分属于六条经脉,但其主治病症几乎完全一致,都是以局部病症为主,主要是口、眼、耳、鼻五官科病症。由于头面部针感的初级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感觉支,因此面部穴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整中枢不是在脊髓,而是通过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脊束核)实现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除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还有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运动核、迷走神经感觉核和运动背核等核团。因此,头面部穴位除对局部病证有良好疗效外,对内脏功能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针刺水沟穴可以抑制针麻手术过程中内脏牵拉反应和对失血性低血压有升压作用。

    以脊髓背表面电位(cord dorsum potential,CDP)为指标,观察电针胃经头面、胸腹和下肢某些穴位针刺传入冲动在脊髓内投射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每一穴位的针刺冲动都集中投射到一定的脊髓节段,但也弥散到上下邻近几个节段。同一经脉上的穴位,若其在身体所处的部位不同,则其投射节段亦异;不同经脉上的穴位,若神经节段相同,穴位冲动可有相同的重叠投射。这一投射特征,可能是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具有不同主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处于同一神经节段的穴位,可具有相同功能主治的神经学基础。

    (3)神经节段取穴原则的临床应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针灸、针麻临床上,不断有人尝试按神经节段取穴,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针灸理论与临床应用》、《针灸原理与临床实践》等书籍中,将针灸穴位按身体部位及神经节段说明主治病症。武汉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编的《外科学》(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在10种针麻手术中,第一组穴位(即首选穴位)都是按神经节段选穴的,而这些是经过长期大量针麻临床实践筛选出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百拇医药(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