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488
[第二章]穴位的功能与结构-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2)(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2日 《实验针灸》
[第二章]穴位的功能与结构-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2),上一页[1][2][3][4]下一页
     二、穴位的结构

    (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针刺进穴位后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不同穴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

    1.穴位与神经(nerve):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徐州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如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如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2. 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如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穴位同血管分布间也有密切关系。

    对7条经脉上的295个穴位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主要穴位及其循行路线同神经和血管以及血管周围的植物性神经丛支有密切关系。例如胃经的足三里穴区恰是腓总神经、胫深神经至胫前动脉血管支的汇合区;肾经的复溜穴内有胫神经发出到胫前动脉血管支的吻合支;心包经的劳宫穴内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发出到血管的吻合支;合谷穴有来自拇指掌侧总神经的血管支。这些事实说明在穴位下躯体神经与血管周围或血管壁植物神经丛相联系的吻合支或汇合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1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