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编号:10956271
脑缺血预处理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年第15期
脑缺血,,脑缺血;预处理;发展,0引言,1脑缺血预处理方法,2预处理效应的机制,3展望,参考文献:
     关键词: 脑缺血;预处理;发展

     0 引言

    缺血预处理和缺血耐受现象最早是由Murry等于1986年在犬心肌缺血模型中发现的.1990年Kitagawa等证实该现象同样存在于大脑,随后更多的实验证实了缺血耐受现象的器官普遍性[1] .缺血耐受现象即事先给予一亚致死性的脑缺血(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其后发生的致死性脑缺血带来的损害.随着研究的深入,脑缺血预处理的概念逐渐拓展,预处理的方法不再仅限于脑缺血,而是涵盖了许多“亚毒性”的侵害性物质或措施.有关预处理机制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1 脑缺血预处理方法

    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二者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脑保护应用的是保护性药物或措施,这些药物及措施一般情况下不会侵害脑,而预处理所应用的药物或措施其本身即是有害的,但在预处理中应用的是这些有害物质的“亚毒性”量,从而刺激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对继之而来的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许多刺激都可以行预处理.

    1.1 化学预处理 化学预处理包括了许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造成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的兴奋性氨基酸,造成炎性损害的许多炎性介质IL-1β,TNF-α等等,还有一些能引起的脑缺血损害的物质,如脂多糖、3-硝基丙酸、凝血酶、内毒素等.这些物质的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有人提出了药物预处理的概念.

    1.2 药物预处理 药物预处理即应用药物模拟或诱导一些活性物质,如腺苷等,而起到预处理作用.关于药物预处理,本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证实了吸入麻醉药异氟醚的预处理效应并对其量效、时效关系进行了研究[2] ,并且参附注射液与异氟醚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后者的预处理效应[3] .阿片类药物也可能具有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4] .

    1.3 预处理措施 已证实脑皮层扩散性抑制是有效的预处理措施,随后的研究表明缺氧,非致死性高热,低温,适度脑水肿均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但这些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能性均较小.本实验室致力于寻找临床适用的预处理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