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局解手术学杂志》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57408
小肠转移性绒癌1例
http://www.100md.com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转移性绒毛膜癌; 小肠

    绒癌约50%发生于葡萄胎之后,其余可分别继发于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之后,恶性度较高,具有侵蚀破坏力。绒癌的转移部位以肺、腹腔内、阴道及脑转移为主,而胃肠道、肝、肾转移少见,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绒癌在临床上更少见。本文就我院小肠转移性绒癌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33岁,反复黑便伴返酸1月,加重伴乏力1周,门诊以“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者孕3产1,1年前有葡萄胎病史,3月前于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未正规门诊随访。辅助检查:血常规RBC2.07×1012/L, HGB38 g/L,WBC9.5×109/ L,尿HCG(+),血HCG>10 000 mIU/ml(怀孕前正常值<10 mIU/ml),B超示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脾大,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示小肠出血,结肠、直肠未见异常。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少许增生期样子宫内膜。转入普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40 cm处小肠浆膜肌层有一胡豆大小结节,距屈氏韧带20 cm处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切除结节及息肉送检。镜检肿瘤细胞主要侵犯肠壁肌层及粘膜下层,致肠壁组织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巢团分布,由增生的细胞滋养层样癌细胞和合体滋养层样癌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大小形状不一,核大,染色质粗,核膜厚,核仁清楚。可见血管内癌栓,无绒毛结构,无明显血管及结缔组织,周边有大量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HCG及PLAP呈均阳性。病理诊断为小肠转移性绒癌。术后给予甲氨蝶呤、5FU、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化疗,1周后症状消失,1月后行再次化疗,原方案化疗3个疗程后血HCG恢复正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继续化疗3个疗程后治愈,门诊随访。

     2 讨论

    绒癌是绒毛膜癌的简称,它是滋养层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发生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之后。由于本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而无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表现,临床首先想到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少见原因如小肠肿瘤、憩室、血管瘤、炎症、腺瘤性息肉病等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本例患者经过胃镜、肠镜、B超检查排除了以上疾病。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发现了病人有葡萄胎病史及人工流产史,检查尿HCG(+),血HCG>10 000 mIU/ml,大大高于正常值,复查X线、腹部及妇科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遂行剖腹探查,找到并切除病灶,术后病检证实为转移性绒癌。通过本例病例及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对消化道出血的女性患者,尤其是生育期妇女,要仔细询问其既往史、月经史和生育史,可疑者要行血HCG、子宫B超、胸片和头颅CT等检查,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确诊率。对有葡萄胎史者,要加强健康宣教,定期随访,以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合川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重庆 合川 401520)

    (编辑: 雷 艳)

    [收稿日期] 2005-10-20, http://www.100md.com(徐红梅,杨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