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483
[第二章]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1)(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3日 《实验针灸》
     (五)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在经脉循行线上检测,发现了经络具有与周围非经线处不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它包括经络的电学特征、声学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磁学特性、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及肌电反应等。

    1.循经低电阻特性 循经电学特性主要表现为经络的电阻抗特性。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中谷义雄根据经穴容易通过电流的说法,用直流电阻测定仪,测量到某肾病患者沿肾经有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分布,随后在其他病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日本学者笹川将这种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命名为“良导点”,由“良导点”连成的线称之为“良导络”。经检测人体体表共有26条低电阻点的联线,即良导络,这些连线大都与古典经脉循行线相似。此后我国学者自制了多种测量体表阻抗的仪器,系统地对人体经脉循行线进行了检测。

    (1)表现特征 ①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是循经的,但排列并不相连;②穴位低电阻点的阻抗一般较其周围非穴点的阻抗值低;③低阻点的联线绝大多数分布在经脉线上,或在其两侧0.5cm的范围之内,在测试经脉与其两侧相邻经脉之间的对照区内,很少有低电阻点的出现。上述测试结果受测试电极压力,测试通电时间,重复测试次数、室温高低等因素影响。
, http://www.100md.com
    (2)机理分析 目前认为,经脉线角质层薄是其阻抗较非经脉线为低的根本原因。有人将10块截肢皮肤标本作光镜观察,87.4%的切片其低阻线下角质层厚度明显小于对照区。低阻线角质层厚5~10um,而对照区为20~25um,低阻线宽度一般为70um。

    2.循经声传导特性

    20世纪80年代,经络研究者发现,在人体经穴输入低频声波,用声电传感器在穴位所在经其它穴处可以记录到较经外较强的声信号,这一方法被称为“声测经络”。

    (1)表现特征:①输入经穴的低频声波在体内具有循经传导的特点;②声波循经传导的速度为10m/秒左右,声波在传导中有衰减;③若受试者有病痛,其声波传导受阻,病愈后,经络导声状态恢复;④动物实验显示,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声信号的传导均无明显影响,而切断深筋膜组织后循经声波消失;⑤人体实验显示:循经声波在人体体表及内脏均在筋膜类组织上传导。
, 百拇医药
    (2)机理分析 声波是通过介质进行传导的,声波在组织中借助筋膜组织循经传导,这一现象说明经脉线可能附着于此组织上。筋膜组织质地越致密,导声状态越好,筋膜组织在机体多数成片状分布,但循经声波是呈线状传导,说明经脉线附着的筋膜组织可能相对更致密,或更有序,或者是于经穴输入声波,使筋膜组织线状地分泌特定的神经肽,辅助声波的传导,这些推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经络热辐射特征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到,给予合谷穴灸刺激后,大肠经区域温度上升了1~2℃。此后,我国学者用红外线热象仪进行了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的研究。

    (1)表现特征:①受试者主观感觉的热感(或冷感)与探测仪所显示的红外线图象亮带辉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辉度改变的部位也与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符合,但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走向不同,如果感传的性质为酸、胀、麻而无冷、热的感觉,则热象图上也记录不到温度变化的图象;②针灸刺激后经脉线出现的高温带,温度与针前对照升高了1℃以上,其热象图中的高温带的出现与发展,都稍迟于感传出现的时间。高温带与针感的强度有明显的关系,针感强者,高温带也比较明显。
, http://www.100md.com
    (2)机理分析 一般认为皮肤温度的变化是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状态的反映,与植物神经密切相关,可能是接受刺激出现循经感传时,感传信号或物质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或扩张,使血流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冷、热感的出现,同时呈现热象图的改变。

    4.经络光学特征

    (1)表现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的学者发现,人体经穴上能发出较强的“冷光”,其波长为3800~4200?。失血和死亡家兔经穴的发光强度明显下降。针刺得气可增加发光强度,有循经感传者经穴发光强度上升更明显。

    (2)机理分析:研究者认为冷光的发光强度,一定程度上反应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强弱。

    5.经络磁学特征 我国学者从1990年到1996年,进行了健康人经穴经外磁特性的观察、健康人和病人经穴内外磁信号的差别、针刺前后经穴磁信号的变化等实验。表明经络具有一定的磁特征。
, 百拇医药
    (1)表现特征:自然状态下经穴上的磁信号的低频成分较多,经穴外的相对高频成分较多。针刺后,经穴上磁场的频谱表现为低频成分进一步增加,高频成分进一步降低,而经穴外结果正相反。

    (2)机理分析:尚待进一步研究。

    6.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经脉的循行路线,40余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较大成果。研究者将过锝酸钠洗脱液(此液为小分子结构,能透过生物膜,半衰期6小时)注入人体的穴位,以大视野r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到放射性同位素迁徙过程的图象。

    (1)表现特征:①同位素沿十二经脉迁徙的距离平均为57.36±16.65cm;②手足三阴经的示踪轨迹在四肢可以走完经脉全程,进入胸腹腔器官即逐渐散开,与《灵枢·经脉》篇所记述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手足三阳经的示踪轨迹在肱骨、股骨中段的相应穴位即向内侧(阴经)偏移;③正常人十二经脉放射性同位素迁移的平均潜伏期为37.28±15.63秒;④外加100mmHg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解除压迫,同位素立即恢复其正常的迁徙;⑤在穴位的不同深度注射同位素,迁移轨迹与经脉线符合率也不尽相同,其中在穴位深部肌肉处找到针感以后,再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其移行轨迹与古典经脉线的吻合率最高,为95%。
, http://www.100md.com
    (2)机理分析:北欧学者Aucland证实人体内组织间隙存在非均质空间,由胶体和自由液体两种成分组成,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之间有快速的组织液运输的渠道,小分子的过锝酸钠洗脱液可能是通过这种通道循经运行。

    7.循经肌电现象 我国研究者,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研究发现,循经感传现象伴有循经肌电的发放。

    (1)表现特征:①循经感传现象与循经肌电的步进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肌电振幅在10uV~150uV之间,步进速度为2.3±0.8cm/秒;②上达胸腹头部的循经感传几乎记录不到明显的肌电信号;③臂丛神经阻滞后,在上肢出现的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

    (2)机理分析:循经感传客观存在,它不仅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而且可以用肌电客观反应出来,两者是因果关系,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脊髓运动神经元对穴位刺激的反应具有循经的藕联特性,针刺穴位后,刺激引发局部神经、肌肉组织兴奋,骨骼肌在兴奋过程中肌电形成的电流能够对穿行其间的神经组织施加刺激,使其产生继发性兴奋,并反应出现在经脉循行的部位,从而出现没经脉出现感觉迁移和步进性运动反应。
, http://www.100md.com
    (六)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循经离子分布现象是指在循经路线上发现的与周围非经脉处,有不同的离子特性。研究发现,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与经络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构成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1.钙离子活动

    ⑴ 表现特征:①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②针刺经穴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升高;③当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与脏腑的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随着脏腑病变的痊愈,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也逐渐恢复正常;④当络合针刺穴位处或相应经脉线上某些部位的钙离子后,针刺效应消失。

    ⑵ 机理分析:钙离子生理功能广泛,参加经络活动的过程及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钾离子活动

    ⑴ 表现特征:①动物实验发现,家兔腧穴处的钾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②针刺经穴或本经非穴点,可使同经穴位钾离子浓度升高;③测试穴位处的钾离子浓度在针刺前后有显著性差异;④当内脏痛发生后,相应经脉线上的钾离子浓度降低,并随着内脏痛的消失而恢复到原有水平。针刺前后同经穴位旁开点处钾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⑵ 机理分析:钾离子、钠离子是神经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物质,经络的功能活动与神经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钾离子、钠离子参与经络活动的机理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百拇医药(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