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局解手术学杂志》 > 2005年第6期
编号:10959447
79例剖宫产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6期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the short-term complications of uterine-incision delivery in79cases 黄 平 (乐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乐山614000)

    [关键词] 剖宫产术;并发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42(2005)06-0391-01

    近年来,B超技术的普及、麻醉方法的改进使剖宫产率上升,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并发症比阴道分娩多出2~5倍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剖宫产1319人,本文就剖宫产的近期并发症及其治疗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4017例,其中剖宫产1319人,发生率为32%。术后近期并发症中,出血占46例,感染占17例,切口撕裂12例,膀胱损伤1例,胎儿股骨骨折1例,无输尿管及肠管损伤发生。术后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者称为并发出血,包括术时出血与术后出血共46例,发生率为3.49%,其出血原因以子宫收缩乏力为首。1349例剖宫产术后感染为17例,发生率为1.29%,胎膜破裂时间越长,滞产、肛查及阴查次数越多,感染率越高。此外,手术时间过长,出血过多等亦为剖宫产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2 方法与结果

    2.1 术中出血防治

    本组病例以宫缩乏力为主,主要预防措施是在手术中辨明解剖关系,手术步骤严格按解剖层次进行,钝锐结合,迅速果断,切忌盲目钳夹。遇宫壁表面预定切口处有粗大曲张血管者,可先行缝扎。遇有术中大量出血为宫缩乏力所致,经宫缩剂等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若术前诊断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取胎儿前可以止血带短时阻断子宫动脉,快速取出胎儿及娩出胎盘后,松开止血带恢复子宫循环。

    2.2 术后感染防治

    选择性剖宫产术前给予足量抗生素,术后可适当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急性剖宫产,或有感染者可在宫腔甲硝唑液冲洗,术后给予足量抗生素。对已经感染的刀口需定期换药,必要时扩创清洗重新缝合。

    2.3 切口撕裂处理

    子宫切口大小要适中,长度以10~12cm为宜,切口高度宜选择反折腹膜上、下3cm处。胎头过大或胎头过低,嵌顿于盆腔,娩出困难时,可由助手自阴道向上推动胎头,将胎头转成枕前或枕后位,将胎头娩出。一旦发生撕裂,要迅速用卵圆钳夹持切口缘,恢复原来的解剖位置,缝合裂口远端,从顶端外0.5~1.0cm处进针,针距以1.0~1.5cm为宜。

     3 讨论

    目前剖宫产率均呈上升趋势,本组剖宫产术常规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式,由于操作注意层次分离和局部解剖关系,故未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1319例剖宫产无1例发生产妇死亡。文献报道正常孕妇阴道内有细菌存在,剖宫产前及阴道分娩前阴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其中以厌氧革兰氏阳性杆菌最常见,占93%。术后感染与病人来源、手术指征、手术条件等密切相关。选择性剖宫产术的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仅为6%,而试产失败再行剖宫产者则占62%,尤其是胎膜破裂超过4h者更明显。故对于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包括避免产程过长、正确掌握手术时机与手术适应症,尽量减少肛门与阴道检查次数,预防胎膜早破及破膜后及时处理,纠正贫血等。由于感染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故临床上多主张除使用广谱抗生素外,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甲硝唑。剖宫产术作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确实为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手术操作技术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但剖宫产手术对产妇来说毕竟是剖腹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手术或麻醉意外的可能。剖宫产是在无阴道分娩条件或经阴道分娩会对产妇或围产儿带来严重威胁时施行,确保母婴安全。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并发症比阴道分娩多出2~5倍。本文仅就剖宫产的近期并发症进行了一些探讨,而远期并发症如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子宫瘘,膀胱、输尿管子宫瘘,剖宫产术后人流术大出血等均未表述。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剖宫产不是处理高危妊娠的唯一方法,更不是减少分娩危险的唯一途径,如能避免一部分本可经阴道分娩的剖宫产,即可减少一部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小亚.某医院1991-200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7):1535.

    [2]姚天一.剖宫产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69-270.

    [3]罗宇芳,陈苏梅.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3):165-16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