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053
“输血”,更要“造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38期(总第2292期 2006.04.03)
     2006年的春天,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新政密集发布的季节。

    各地都在积极行动,有的要求城市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工作,有的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要求,有的放宽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聘要求。

    新政密集发布之际,也是自下而上热烈讨论之时。新政策文件印发的油墨未干,相关人士已经剖析了它的前景、可操作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直奔一个主题: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社区的“输血”云云。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可取的做法。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完善的改进建议,就是对新政策最大的支持,也有利于政策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但如果一味强调给社区“输血”,为什么不奔向在新政策环境下如何自强“造血”的主题呢?

    的确,需要“输血”的地方太多了。资金投入遭遇来源、监管、回报、民营资本应否介入等问题;管理的改革凸显人事与分配制度的不全面、不均衡;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大医院专科专家培训社区全科医生不健全的瓶颈;技术帮扶又可能引起患者更多涌向大医院的反效果……种种瓶颈在新政策下迅速现形,急需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事实上,社区卫生服务在等待“输血”的同时,更需要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因为一个政策在刚出台时,不可能要求它尽善尽美,也做不到尽善尽美;即使政策非常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也是要不断完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因而,即使是在新政密集的季节,政策的“甘霖”也难以面面俱到地洒遍所有的“旱地”。贵州省部分基层医生自发到三甲医院轮科进修,既解决了全科与专科的技术不对口的矛盾,也为新的进修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社区在不断呼吁着“输血”,而除了呼吁,除了等待,更重要的是赶紧想办法“造血”,借助已经“输”了的“血”,总结经验努力“造血”,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这才是支持新政,使新政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

    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还要继续剖析,完善政策的建议也需要继续提,但是,这一切不仅是为了争取“输血”,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血”。探索如何“造血”,理应成为讨论的主流,这才是新政的目标所指。

    我们看到,在第三终端蓝海上孕育着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迈出了大发展的脚步。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输血”只能在短期内补充血量不足,其目的是为机体恢复“造血”功能创造条件和争取时间,要健康强壮,机体必须具备足够的“造血”能力。

    在“基层医疗”发展加速度特别报道之后(详见3月6日第三终端周刊1~3版),本报推出“社区在呼唤”专题策划,以期在“输血”与“造血”间找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路。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14期, 百拇医药(林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