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414611
女子因资助艾滋病患者两次被解雇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4日 竞报

     戚福华说,帮助艾滋病患者我不后悔

    她是一个为了孩子而离异10年没有离家的女子,她只身一人在北京做家政服务维持生活,她被《感动中国》的人物所感动,从此经常资助一位远在河南、与她同岁却从未谋面的艾滋病女患者,并与之结成姐妹。然而,她却因此在一年之内被两家雇主辞退……

    她叫戚福华,今年44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2004年底,已经离婚10年的她只身来到北京,为了忘记那段记忆。

    我们不能只感动不行动

    昨天,记者在虎坊桥附近的一家家政服务中心见到了戚福华。她略卷的头发,白皙的皮肤,一件黑白相间的格子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一个黑色的提包,干净利落,颇有气质,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2004年底,戚福华来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做起了家政服务。一天晚上9点多,下班后的戚福华在宿舍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而她刚好看到防艾专家桂希恩的那段节目。

    “那么大岁数了,还在经历那么多的困难来帮助这些病人。”戚福华说,当时她就被桂希恩教授感动得流泪了,“面对桂教授的壮举,我们不能只感动不行动。”

    我能给她精神帮助

    那天晚上以后,戚福华想办法找到了桂希恩教授的地址,并给他寄去了一封信。

    “几天后,桂教授亲自给我打了电话。”戚福华说:“我的收入虽然有限,但我能给她提供精神帮助。”于是,桂教授给她介绍了一位和她同岁、有着4个孩子,因为一次输血而感染了艾滋病的河南省光山县人何爱华(化名)。

    电话中我从不问她的病情

    从2005年3月起,戚福华与何爱华的友情开始了。戚福华说,何爱华现在已经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们把彼此当做可以依赖的亲人。

    隔几天戚福华就会从北京打电话到河南,问长问短。逢年过节,戚福华的邮包总会如期而至,包裹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几本给孩子们看的书、几块给老人的月饼、几盒廉价的营养品……戚福华说,她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只希望能在精神上给何爱华支持。慢慢的二人就以姐妹相称,年长几个月的戚爱华就成了姐姐。

    “但我从不问她病情,怕对她造成伤害。”戚爱华说。

    因为帮助艾滋病患者

    我被解雇了

    戚福华从2004年底来北京后,除了第一份工作是老家的同学介绍的外,自己只找到过两份工作,但两次都被雇主很客气的辞退了。

    戚福华说,两次被雇主辞退的原因,都是因为她跟艾滋病患者交往。

    现在,她一直在虎坊桥附近的一家家政公司中等待着雇主的招聘。但到昨天,一直还没有雇主来聘用她,而和她一起找工作的姐妹们,还不知道她和一位河南的艾滋病患者书信来往的情况。

    “帮助艾滋病患者我不后悔。我不怨恨和责怪任何人,毕竟人家有人家的想法。可我就是觉得很困惑。”戚福华在说起遭解聘时说,“但这些事对我的打击也挺大的。我从没有和艾滋病人见过面,也没有接触过艾滋病人,为什么雇主要解聘我呢?难道就因为我和艾滋病人交往?在北京,大家已经对艾滋病宣传了这么多年。”戚福华满脸不解地问记者。

    我们从没见过面

    戚福华说,去年中秋节前,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曾买了很多的营养品、孩子们看的书以及给何爱华的衣服想去河南看看她,“我就是想和他们一起住几天,让她感觉到我不怕。但到了新发地长途汽车站却没挤上车,买的这些东西也只好邮寄过去了。”

    直到现在,戚福华一直没有去成河南。而给从没见面的何爱华买衣服时,也只有“看着照片上她比我高,所以我穿着大的衣服买给她就行。”戚福华认为,买衣服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给何爱华一个精神上的安慰。

    愿做艾滋病疫苗志愿者

    “前两天我看到报纸上说要招什么艾滋病疫苗志愿者,我想下一步我就做这个工作吧,其他的就交给大家做吧。”戚福华说,她准备这几天就去问问一直和她保持联系的桂希恩教授的助手,她的身体条件做志愿者合不合格。

    何爱华:

    他们是我的再生父母

    “通完电话后,我觉得多了一个知己。”昨天下午,远在河南的何爱华在回忆起接到戚福华大姐第一次打来的电话时这样对记者说。那时候,由于自己长期看病,家在农村的他们已经债台高筑。当到武汉查出是这个病时,“我和爱人崩溃了,丈夫在家安顿好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后对我说,我和你一起死。”

    然而,比病情更可怕的是,“别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坐了我做过的板凳,回家能把裤子扔了。村里人没人看得起我们家,没有人愿意和我们家交往。”

    后来,在桂希恩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得到了免费医药。“戚大姐离我们那么远,还经常开导我们,安慰我们。有什么心事,还可以和她拉拉家常,是她给我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我才有勇气活下去。”何爱华说,“他们就是我一家的再生父母,我们从心底里感激他们。”

    每次戚大姐给他们家寄去物品,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去年中秋节时,看到寄来的月饼,“孩子们都跳起来了。”因为他们平时连5毛钱的冰激凌都吃不起。

    现在,何爱华一家搬到了一个远离他们村庄20多里、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居住。

    桂希恩教授:

    我们不能给她伤害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远在武汉的桂希恩教授。他在电话里说:“何爱华当初是我介绍的,没想到会对戚福华造成伤害,我已经觉得对不起她。我不希望媒体再对戚福华进行报道。”

    记者为此再次征求戚福华的意见,戚福华给记者回复的短信内容为:小钱,我想过了,你觉得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至于我无所谓的,北京找不到活儿,我就去别的城市,只要对社会和爱华有益,我到哪里都一样。你别有顾虑。

    戚福华还表示,稿件无需给她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