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古籍 >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编号:10961784
温病条辨叙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0KB)。

    温病条辨叙

    教学目的:

    熟悉三种字现象;掌握重点字、词、句、成语典故;准确、通顺语译全文,准确把握全文的思路、观点、意图和宗旨。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温病学说的形成极其发展历史。

    《温病条辨》及其作者简介:

    《温病条辨》,清·吴瑭撰。瑭,字鞠通,清代温病学著名医家。历乾、嘉、道三朝。本习儒,专攻科举,父病,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瘟,发黄而死。又越三载(1783年)得吴又可《温疫论》,潜心研读,同时,遍考晋唐医书,于前辈医家叶天士的学说犹有研究,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历十年,方有得。

    时(1793年)值温疫大行,死亡无数,慨叹"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撰《温病条辨》,又历六年(1798年),书成。1813年正式刊行。

    书共六卷。卷一至卷三:分别论述温病三焦辨证论治疗体系。

    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问题,卷五"解儿难"。

    创立了三焦辨证,制定了一整套治疗原则 "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使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所创的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方至今仍是治疗热性外感病的常用方。

    学宗叶天士,书中施治诸法多取自叶氏临床用方。

    汪廷珍:官至礼部尚书。直接参与审议评定《温病条辨》的工作。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

    第一段

    温病:外感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2

    《素问·天元纪大论》: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少阳之上,火气主之;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天为风......其性为暄。"王冰注:"暄,温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

    "长夏初秋,湿中生热。"

    "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

    伤寒者必病热:《阴阳应象大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无论]已:已,句末语气词。3

    方书始于仲景:?[《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家。]

    概未之及:即"概未及之",宾语前置。一概没有论及它们。

    仲景重书专论伤寒......其余五气,概未之及:?

    《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①广义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②狭义伤寒:感受寒邪所生疾病。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又:《辨痉湿暍脉证第四》:"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只是所论重点属于狭义之伤寒。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提高了治疗外感热性病的效果。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礼记·乐记》:"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孔疏:"圣者,通达物理。明者,辨说是非"。

    《说文》:"述,循也。从辵(chuò)。"本义为遵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由故道为述。故凡循其旧而申明之亦曰述。"

    《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作者:?

    述者:?

    诚:果真。

    化而裁之,推而行之:

    《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此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裁,裁度,考虑决定取舍。

    内伤:指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而致的内损脏气的病证。

    柯琴《伤寒来苏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种,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亡如:犹"无奈"。[《大纲》:亡,通"无"]

    鲜:缺少。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缩略语。语出《论语·公冶长》: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比喻:5

    阙如:空缺。"如",形容词词尾。(《大纲》:阙,通缺。)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而未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回覆。

    按图索骥:

    《相马经》论骏马之相:

    "马龙头突目,平脊大腹,肶重多肉,此三事备者,亦千里也。"

    "四下为令欲得长。"

    [《汉书·梅福传》]

    章旨:1、温病多而治疗温病的书少。

    2、仲景书乃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

    第二段

    葢:"盖"的异体字。

    西晋·王叔和辑录伤寒部分的条文整理成《伤寒论》传世。

    《温病条辨·上焦篇》:批评叔和"以《伤寒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害无穷。"?

    禦风以絺(chī):絺,稀疏的细葛布。

    比喻?

    所用方法不当,因而无济于事。

    指鹿为马:出《史记·秦始皇本纪》。

    比喻?

    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这里指硬把温病当伤寒。

    迨试而辄困:"迨" ,及至;到。困,行不通。

    疎:"疏"的异体字。粗疏,粗劣。

    纷然:多而杂乱貌。

    陶华:号节庵,以号行。明医家。《浙江通志》:"治病有效,然非重赂不能致。"

    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明理续论》、《伤寒琐言》、《伤寒杀车槌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各一卷。

    《温病条辨·寒湿》:"宋元以来,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著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著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之名,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中。"

    杜撰:没有根据的臆造。

    [通行的说法:宋·杜默作诗不合格律,随意编造。(见宋·王懋《野客丛书二十·杜撰》)]

    按: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九:"率尔肚撰造字"。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石参政中立在中书时,盛文肃度禁林(翰林)当直,撰《张文节公知白神道碑》,进御罢,呈中书。石急问之:'是谁撰?'盛卒对曰:'度撰'。对讫方悟。满堂大笑。"按:盛度生活在杜墨之前。

    杜,盖"土"的转音。土,自家。杜撰,自撰。

    杜、肚皆从土声。

    《诗·豳·鸱鴞》:"彻彼桑土。"《释文》:"土,音杜。桑土,桑根也。《韩诗》做'杜',义同。"

    况周颐《蕙风簃小品·杜煎考》:"沪上药肆,辄大书其门曰:'杜煎虎鹿龟胶。'或问余'杜煎'之意,弗能答也。沤尹言:'杜煎'犹'杜撰',即自煎,吴语也。"

    闵家骥《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杜造"条:1、杜撰。2、自己制造。如"杜布":"吴方言,家庭手工纺织的布。"

    叶圣陶《二三集·招魂》:"(我)回转头来,看见靠窗角落里还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坐着,青皮长补,杜做皮鞋,姜黄的脸色,瞪视的眼神。"

    发明:阐发说明。

    窜易:添加改动。

    世俗乐其浅近:

    朱彬《温病条辨序》:"至明陶节庵《六书》,大改仲景之法。后世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参照的标准),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

    相与:共同。

    宗:推崇。

    [从"宀"mián,从示。"示"像神牌。恭奉祖先牌位的房子(祖庙),引申为"尊崇"。再引申为"推崇"。]

    亟(qì):频繁。

    吴又可:名有性。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经历1641年(崇祯)的多省瘟疫大流行(《吴江县志》:"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医者泥于伤寒,证治多不效。吴氏亲自深入病区访察,提出温疫"别有一种戾气为病。"创立戾气(疠气,杂气)病因学说。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 于1642年写成《温疫论》。书中不少创建。

    吴瑭很欣赏此书,《温病条辨自叙》称:"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但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一时:某一季节。

    疫:《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温疫论》:"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

    时疫:季节性流行性传染病。

    常候:平时。

    指因当令之气所致的温热病。如春温、风温、暑温、秋燥、冬温、温疟之类,吴氏认为此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

    方中行:明末医家,著《伤寒论条辨》。

    喻嘉言,名喻昌,明末清初医学家,著《尚论篇》、《医门法律》等。

    《温病条辨·上焦篇》:自叔和以来,皆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却伤寒圈子。"

    金源:《金史·地理志》:"国言金,曰'按出虎'(音译),以'按出虎'水发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

    刘河间:著有《河间六书》,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框框,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新论点,治疗上主张辛凉解表、表里双解和泻热养阴,打破了外感病习用的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和遵循六经法先表后里的常规。开热病治疗学之先河,后世有"外感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之说。

    墨守:固守,死守。

    语出《墨子·公输》:"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城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后用于贬意,谓固守成规。

    庶几(jī):差不多,几乎。

    幽室一镫:镫,"燈"(灯)的古字。

    《礼记·仲尼居间》:"譬如中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此比喻?

    在昏暗不明的温病辨治中透露出一线光芒。

    中流一柱:?

    朴而少文:文,文采。

    《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巳矣,何以文為?'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鄭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孔曰:皮去毛曰鞟。虎豹與犬羊別,正以毛文異耳。今使文質同者,何以別虎豹與羊犬邪 ?)。"

    《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孔子家語》卷第九《正論解第四十一》P 96:

    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武王以元女大姬以配胡公而封諸陳),介恃楚眾,馮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告晉為陳所侵),未獲命(未得晉平陳之成命),則又有東門之役(陈與楚共伐郑,至其東門也),當陳隧(道路)者,井陻木刊(井被塞,木被伐)。弊邑大懼,天誘其衷(誘,進;衷,善也。天導郑善,大執陳者也),啟弊邑心,(陈)知其罪,校

    (以械械之)首於我,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 "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辟,誅),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地方千里曰圻,方百里曰同也),自是以衰,周之制也(大國方百里,從是以為差,伯方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之制也。而說學者以周大國,方七百里失之矣),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孔子聞之,謂子貢曰: "志有之(志,古之書也):言以足志(言以足成其志),文以足言(加以文章以足成其言),不言誰知其志?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有言而無文章,雖行而不遠也。晉為鄭伯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

    畅: 这里指透彻。

    裨补:补充。《说文》:"裨,接、益也。"王筠《句读》:"谓作衣者遇短材,别以布帛接之也。再以'益'申之者,既接之,则有益于初矣。"

    疏:疏漏。

    《说文·疋部》:" ??( shu1),通也。从爻,从疋,疋亦聲。 本义是窗户通畅。引申为"疏漏"。

    下士闻道:指因不明白其理论而讥笑的人。

    《老子·道德经》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方且怪而訾之:参P89"课外阅读"5行。 又,《景岳全书·传忠录下》有"辨河间"一文。

    方且:正好。《史记·张仪列传》:"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怪:斥责。

    訾:诋毁,非议。

    世之俗医:《温病条辨·下焦篇·寒湿》:"近代俗医,皆以伤寒法治温热暑燥,入手妄用表散,末后又妄认虚劳,妄行补阴补阳,以至生民夭枉。"

    发表:发汗解表。

    消导:消食导滞。

    风:习惯。

    肺腑无语: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医原》:"谚有之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略:大致上。

    辙:这里指陈陈相因的治病方法。

    章旨:外感热病辨治的探索历程。

    第三段

    洽:协和,和洽。指上下同心,四方归一。

    明:昌明。

    辈:成批地。

    问道:求教。

    《温热论》:一名《温症论治》,最早收录于《吴医汇讲·卷一》,一名《外感温热篇》,收录于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后由章虚谷加注,易名《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一书。今有多种注释整理本。

    本书提出了外感温热病的辨治总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发展了诊断方法(察舌验齿等) ,制订了各阶段的治则。

    当名辨物:使温病之名符合外感热病之实,使温病与伤寒分辨清楚。

    语出《易·系辞下》:

    "夫《易》,彰往[使过去的事清楚明白]察来[预知将来]而显微阐幽[使隐藏不显的深奥事理明白清楚],开[解释卦爻之义]而当名[使各卦、各爻名物适当],辨物[使天下事物分辨清楚]正言[使天下事物能准确称说],断辞[使言辞肯定]则备[万物之理皆备]矣。"疏:开而当名,"开释爻卦之义使各当其所象之名",辨物,"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

    向方:趋向正道。

    《礼记·乐记》:"乐行而民鄉方,可以观德矣。"郑注:"方,犹道也。"孔疏:"民归向于仁义之道也。"

    贪:恋也。

    习:沿习。

    犹且:仍旧。

    是[师说]:以[师说]为是。 意动用法。

    踈节:粗疏的枝节。这里指粗浅而零碎的内容。踈,"疏"的异体字。

    十全:全,"痊"的古字。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郑玄注:"全,犹愈也。"孙诒让《周礼正义》:"《说文·入部》:'全,完也。'引申之,疾愈亦为全。"全、痊当是古今字。注误。

    秉:持;具有。注误。

    超:高。

    悟:悟性。

    哲:智慧。

    厭:"餍"的古字,满足。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说文》:"猒,饱也。" 引申为满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餍"。

    抗志:树立崇高志向。

    《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抗:高树]。

    《小雅·宾之初筵》:

    賔之初筵,宾客来到初入席,左右秩秩。主客列坐分东西。

    籩豆有楚,籩豆放置很整齐,殽核維旅。鱼肉瓜果摆那里。

    酒旣和旨,好酒调得甜又美,飲酒孔偕。满座宾客杯举齐。

    鍾鼔旣設,鍾鼔已经架設好,舉醻逸逸。举杯敬酒不停息。

    大侯既抗,箭靶已经高高立,弓矢斯张。张弓搭箭行射礼。

    射夫旣同,对手已经邀约好,獻爾發功。请你拿出妙射技。

    發彼有的,发箭射中那靶心,以祈爾爵。请你饮酒我暗喜。

    亢:颈前突出部位。

    故从"亢"的字往往有高、大、突出之义。

    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

    伉:《淮南子·齐俗》:"敖世轻物,不汙于俗,士之伉行也。"伉,高貌。

    沆:hǎng,莽沆,大水。

    犺:体形高大的猎犬。

    阬:门高大的样子。上古穴住,故从阜,后世易之以房屋,故字又作"閌"。

    魧:大贝。

    山脊曰冈,大绳曰纲,大瓮曰 (缸)。]

    希:仰慕。

    虚心:使其心怀虚阔。[《大纲》:虚:使动用法。]

    师:效法。名词活用作动词。

    病:恨。

    贸贸:贸音眊(茂)。

    《说文·目部》:"眊,目少睛也。"引申为目昏暗。

    《广韵》去声《号韵》:"眊,莫报切。"

    《礼记·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郑玄注:蒙袂,不欲見人也;輯,斂也,斂屨,力憊不能屨也;貿貿,目不明之貌。)《释文》:貿,徐亡救反,又音茂。)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扬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嗟,來食!雖閔而呼之,非敬辝。)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貿,假借为眊。"

    格言:可用作行为准则的言论。

    摅:抒发。

    穷、竟:指彻底探究。

    源:水之源头。

    委:水之下流。

    语出《礼·学记》: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喻事物的本末始终。

    此指?

    外感热病病因病机辨治的全部内容。

    诸:"之于" 。

    久之:

    吴氏《凡例》:"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者之病,非为获利而然"。

    《自序》:"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

    固:本来。

    公:使之公开。

    大道不孤:《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旦暮[遇之]:早晚有一天。

    《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又:"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幸:希望。《汉书·灌夫传》:"幸得召见。"颜师古注:"幸,冀也。"

    若夫:至于。

    仁寿:长寿的美称。

    [《论语·壅也》:"知(智)者乐水(顺理而行),仁者乐山(威重而生长万物)。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寿比南山。]

    《折杨》、《皇荂》,听(yǐn)然而笑:《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he2)然而笑(哈哈大笑) 。"

    荂:花。今音敷。 《说文》:

    段注引郭璞《尔雅·释草》注:"今江东呼蕐为荂,音敷。"段按并云:"今江苏皆言花,呼瓜切。"《方言》:"齐楚之间或谓之蕐,或谓之荂。"--因方言语音转变而造的同源字。古音葩。比较:父--爸;辅(车相依)--(下)巴。

    听(yǐn)然:张口笑貌。听与龂、龈同。

    《说文·齿部》:"龂,齿本肉也。"段注:"按,《曲礼》'笑不至矧'。郑云:'齿本曰矧,大笑则见。'矧正龂之近部假借字也。"

    辨:聽、听。

    《阳春》、《白雪》,和仅数人: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知我罪我:知:了解。罪,怪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言下之意?

    一:一概,完全。

    任:任由,听任。

    评骘:评定。

    [评,平也,用言语议论事物的是否公平。汉以前一般用"平"。《说文》无"评"。]

    [骘,安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伪孔传:"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

    壮月:参P423[六版P275]

    既望:[按P92注释8误。]

    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该年八月既望为农历十六(1812年9月21日)。

    序:作序。名词活用作动词。

    章旨:温病辨治理论的确立。《温病条辨》撰著出版的经过。

    小 结

    1、早期外感热病的辨治体系。

    2、外感热病辨治的探索历程。

    3、温病学说的确立。

    4、《温病条辨》的编撰与出版经过。

    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源流简介:

    第一阶段:独尊伤寒。

    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创立外感热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王叔和整理传播。

    魏晋南北朝寒温并用,《伤寒论》乃辨治外感热病的一家之说。

    至宋,治疗外感热病,《伤寒论》定于一尊。

    第二阶段:上下求索。

    金元刘河间倡古今运气不齐、六气皆从火化、古方不能今病等学说,开创用苦寒药清解为主的治疗原则。

    但未形成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

    经历了明代的寒冷期后,明末气候开始转暖,常见的外感病病种发生变化,温病日多,正伤寒病例日益少见。

    明·萧京称:其于严冬看到的正伤寒"二十年来于千百人中仅见两人","故伤寒非大病,而温病方为大病也"。

    明·吴有性《温疫论·序》:"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正伤寒,百无一二。"

    清初·喻昌《温热朗照》卷二"尚论春三月温证自序":"况于触冒寒邪之病少,感发温气之病多,寒病伤人十之三,温病伤人十之七。"

    清·杨璿《寒温条辨》:"且夫世之凶恶大病,死生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

    清季鼠疫在南北流行、霍乱猩红热等传入,道、咸间人薛福干脆说:"今之伤寒皆温病也。"

    其间:

    明·陶华、清·方有执、喻嘉言等人的变通。

    清·吴有性提出"戾气说"。

    第三阶段:柳暗花明。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提出"卫气营血"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吴鞠通继承刘河间、吴有性、叶天士等的学术思想,撰《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薛雪《外感湿热病篇》。

    王孟英《温热经纬》。

    其后,温病著作如雨后春笋。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