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古籍 >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编号:10961787
宝命全形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06KB)。

     宝 命 全 形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三种字,掌握大纲规定的词语,熟悉词类活用与特殊语序,准确通顺地语译全文。了解研读《内经》的方法。

    篇名解题:

    "宝命全形", "命"与"形"意义同类,"宝"与"全"也应同类。

    宝:通"保"。保护。

    条例一:通假例。

    全:保护,使......不损伤。

    全篇内容提示:

    这篇文章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

    内容提示: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人以天地之气生:

    《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下文:"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四时之法成:言既生之后,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的周而复始中成长。

    中医的特色--?

    人类生存:

    1、依赖环境--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六气、六淫;人的心境随自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获取食物--狩猎、劳作--劳倦、外伤。

    3、不能脱离群体--因此产生各种情感--七情

    4、繁衍后代--夫妻生活。

    协调则不病,不协调则生病。

    君王众庶:上到君王,下到普通老百姓。指所有的人。

    情:实情。

    骨髓:指最深处。

    鍼:"针"的异体字。状/用针。《太素》作"以鍼"。

    气:咸之质,即盐的成份。

    津泄:渗漏。津、泄同义连用。

    《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又赤松子丹法:取千岁蔂汁及礬桃汁,著不津器中,练(炼)蜜盖其口......"。

    《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盆中浮酥冷悉凝,以手接取,搦取水,作团,著铜器中或不津瓦器亦得。"注:"不津,不渗漏。"

    絃:琴弦、弓弦的专用字。勾股弦、上下弦月不用"絃"字。

    木敷者: 敷, 《太素》作"陈",当从。

    "敷"训"陈"乃"陈列"义,非"陈朽"义。《书·舜典》:"敷奏以言。"伪孔安国传:"敷,陈也。"孔颖达疏:"敷者,布散之言,与陈设义同。"注误。(本于于鬯。参P232页)。

    错误原因:《宋本玉篇》卷22《阜部》P418:"陈......或作*"

    "发",读若"废"。 《太素》杨上善注"发"为"发落",即 "废落" 。

    《庄子·列禦寇》:"曾不发药乎",陆德明《释文》:"发。司马本作废。"郭庆藩注"发、废古同声通用字。"

    条例二:校读例。

    《黄帝内经太素》、林亿等《新校正》。

    味咸--器津泄

    絃绝--音嘶败

    木陈--叶废落

    以上乃《诗经》的比兴手法。

    杨上善注:"言欲识病徵者,须知其候。......举此三物衰坏之徵以比声哕,识病深之候也。"

    马莳注:"此三者犹《诗经》之所谓兴。上三句兴一句也,唯杨上善注独合经义,余深取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病深--声哕。

    杨上善注:"人有声哕同三譬者,谓是为府坏之候也。府者,中府,谓土藏也。坏者,则声岁(哕)也。中府坏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针药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气各不相得故(之)[云]也。"

    三者:指什么?

    以上数种情况。三,虚指。

    清·汪中《述学·内篇一·释三九》:"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

    条例三:知修辞。

    绝皮伤肉:损伤皮肉(伤"形",与"全形"反)。

    血气争黑:《太素》作"血气争異",可从。清·于鬯《香草续校书·素问·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条:"今浙局本于下文'血气争黑'之'黑'字作'異'。当属刊误。"于说实误。

    黑 、異形近,古籍中屡有互误之例。如《龙龛手镜》卷四《糸部》:" ,缁。側持反。黑色缯也。"

    缁 紎

    《四声篇海》卷七《糸部》引作"糸大,缁。側持反。異色缯也。"

    《广韵·之韵》"側持切"作"缁,黑色缯也。"(张涌泉《旧学新知》127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争:竞相。交相。

    《左·桓十二》:"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

    《文选·郭璞〈江赋〉》:"缛组争映。"刘良注:"争,交也。"

    异:极不正常的征兆。

    《诗·小雅·正月》:"正月繁露。"郑玄《笺》:"急恒寒苦之异。"孔颖达疏: "反常谓之异。"

    《公羊传·隐公三年》:"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何休注:"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

    《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鍭] ,不亦晚乎?"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神农本草经·序录》:"五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痊。"

    归纳章旨: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1、 黄帝所提问题--百姓生病"著于骨髓"将如何治疗?

    2、岐伯回答--"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治未病。

    (养生以不伤为本)

    第二段

    内容提示: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甚:使动用法,使......加重。

    反甚其病:[如果治疗他],反而使他的痛苦加重。

    条例四:假设复句往往省略假设条件句。

    黄帝问:为之[奈何]:?--已病如何治疗。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互文。

    从生命起源、天人相应角度,论述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相对应:"全形"--不生疾病,应当对生存的前提--六气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房事......等--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顺应自然,达到"全形"--不生疾病的目的。

    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父母:养育者。

    天子:自然之子。王冰注:"知万物之根本者,天地掌育之,故谓曰天子。"

    天子,指不生疾病,正常地生长壮老已,度过自然寿命。

    天有阴阳:指自然有阴阳的变化。一年四时八节十二月阴阳有规律地消长变化。

    人有十二节:十二,天之大数。泛言人体气血阴阳运行变化规律的复杂。节,规律。

    《春秋》十二公。

    《史记》十二本纪、十二诸侯。

    《吕览》(《吕氏春秋》)"十二览"。

    秦汉以前,六及六的倍数是一个很神秘的数字。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页140:

    古人尚六,至少从商周以来一直到汉初均是如此,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与"六"有关的分类、制度与术语,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自然的变化--六气、六淫。(《左传·昭公六年》)

    空间--天地四方六合(《庄子·齐物论》)--六虚(《列子·仲尼》)--六极(《庄子·应帝王》)

    人之欲望--六欲(《吕氏春秋·贵生》)

    周代大司徒教民的道德标准--六德(《周礼·地官·大司徒》)

    周代的职官--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周礼》)

    古代天子有六宫(《周礼·天官·内宰》)

    《诗》有赋比兴风雅颂六义。(《毛诗传》)

    音乐有六律(《尚书·益稷》)--阴阳十二律吕

    亲戚关系--六亲(《左传·昭二十五年》)

    始皇并天下,数以六为纪,"符、法皆六寸,舆(宽)六尺,六尺为步,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史记·始皇本纪》)

    《周易》一卦有六爻。

    写话记词的方法--六书(《周礼》)

    人体--六府--六经--阴阳十二经

    自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吴崐:"寒暑,天之阴阳消长也;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以上两句讲?

    人对自然(天地)的适应性--天地人的阴阳节律同步。

    天有阴阳--经天地阴阳之化--不失四时

    人有十二节--知十二节之理--圣智不能欺

    以上讲?

    人对自然(天地)的阴阳正常节律及其周围环境应该主动适应、了解--应四时、知万物、经天地阴阳之化、知十二节之理。

    能存八动之变[察知天之八节阴阳的异常变化征兆]--五胜更立

    五胜:《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为法也。"--运气学说

    在五行寒暑温凉湿致病之气到来之前,事先分别确立相应防治措施。

    能达虚实之数[能通晓人的阴阳变化规律]--独出独入

    独出独入:指适应自然,避开致病因素,行动自如,不受约束。

    《管子·七法·为兵之数》:"收天下豪杰,有天下之俊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闪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

    以上讲?

    人类对于周围生存环境及生命本身阴阳节律的异常变化应该了解并且主动适应--存八动之变、达虚实之数。

    以上论述了:

    1、人类与天地阴阳变化节律是同步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要想达到"全形"--不生疾病的目的,必须:

    2、人类对自然(天地)的阴阳正常节律及自身阴阳变化节律以及周围环境应该主动适应、了解--应四时、知万物、经天地阴阳之化、知十二节之理。

    3、人类对于周围生存环境及生命本身阴阳节律的异常变化应该了解并且主动适应--存八动之变、达虚实之数。

    呿吟:开阖。这里指隐藏在自然与生物(人)变化之后的阴阳开阖运动节律。

    呿,张口。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

    吟,同"唫"、"噤",闭口。

    《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志,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丹铅余录》卷十四:"唫,今多作吟字用,非也。揚雄《太玄》有'唫首',音欽。唫,閉也。《素問》'呿唫至徴(微)'"。(《四库全书·杂家类·杂考之属》)

    《通雅》卷十八:"金口即噤口。《荀子》'金口蔽舌',金即噤。古噤、唫、吟随用。《素問》'呿唫',閉口為唫。《韓非子·楊權篇》'公子旣眾,宗室憂唫', 《太玄》'唫首',皆與噤同。 《史(记)·晁錯傳》:'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 《日者傳》'悵然噤口

    不能言。'亦作' '。《説文》:'口閉也。'退之聯句:'直辭一以薦,巧舌千皆 ';《梁冀傳》:'口吟舌言',謂語吃也,亦噤意。《墨子》'近臣則喑,逺臣則唫。'即吟。《吕覽·審應篇》:'君呿而不吟。'高注:'呿,開;吟,閉。'"。

    (《四库全书·杂家类·杂考之属》)

    《吕氏春秋》卷十八:"日者臣望君之在臺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 高注:'呿,開;吟,閉。'"

    《易緯·辨終備》:"煌煌之燿,乾爲之岡(纲);合凝之類,坤握其方;雄雌呿吟,六節摇通;萬物孶甲,曰營始東。"

    漢·鄭康成注:"煌煌,光輝之貌;燿,日月五星也;皆以乾岡(纲) ,圗言盡繫於天也。方,道也。合凝爲首形之類,坤則握其道,皆繫於地也。雄雌,天地;呿吟,闔閉[開]也。六節,六子也;摇,通言六子動行天地之氣。《繫(辞)》曰:'閉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又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也。'孶,生也;甲,東方之行,物所生,故數以始也。" (《四庫全書》)

    《周易》卷七:"是故闔戸之謂坤(坤道包物),闢戸謂之乾(乾道施生),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汉上易传》卷七:"坤自夏至以一隂右行,萬物從之而入,故曰闔戸謂之坤;乾自冬至以一陽左行,萬物從之而出,故曰闢户謂之乾。坤闔則陽變而隂,乾闢則隂變而陽,故一闔一闢謂之變,闔者往也,闢者來也,一闔一闢,往來相感,其機有不得息者,故往來不窮謂之通。"

    《周易要义》卷七下:"一闔一闢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隂陽遞至,或陽變爲隂,或開而更闔,或隂變爲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往來不窮謂之通者,湏往則變來爲後,未來則變往爲來,隨湏改變,不有窮巳,常得通流是謂之通也。"

    秋毫在目:[如果掌握了它],自然与人身的阴阳变化规律如在眼前。

    秋毫,比喻自然与人身的阴阳变化极其微妙的节律。

    归纳章旨: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1、黄帝所提问题

    为之奈何?

    2、岐伯回答

    (1)、人类与天地阴阳变化节律是同步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要想达到"全形"--不生疾病的目的,必须:

    (2)、人类对自然(天地)的阴阳正常节律及自身阴阳变化节律以及周围环境应该主动适应、了解--应四时、知万物、经天地阴阳之化、知十二节之理。

    (3)、人类对于周围生存环境及生命本身阴阳节律的异常变化应该了解并且主动适应--存八动之变、达虚实之数。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

    如何"宝命全形"--人与天地协调则不病,不协调则生病。

    第三段

    内容提示: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上文:"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阴阳,指时间与空间的阴阳。

    天地合气,分为九野:

    九野:天地各有九野。

    《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野?

    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兖州)

    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豫州)

    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扬州)

    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青州)

    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徐州)

    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冀州)

    西南曰朱天,其星觜觽、参、东井。(雍、梁州)

    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三河)

    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荆州)

    分为九野:言下之意?

    从生存空间上讲:有地域的差异。

    分为四时:言下之意?

    从时间上讲:一年之内有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差异。

    月有大小,日有短长:月相有大小,日照有短长。

    言下之意?

    讲一月一日也有阴阳的消长盛衰不同。--承上节岐伯言"应四时、经天地阴阳之化、存八动之变"言。

    万物並至,不可胜量:承上节岐伯言"知万物"言。

    並至:同时摆在面前。极言其多而复杂。

    胜量shēng liáng:一一审度。--难知

    以上数句的言下之意?

    虚实呿吟:承上节岐伯言"达虚实、呿吟至微"言。虚实,指人的阴阳节律。呿吟,指自然的阴阳节律。

    敢问:请问。

    方:道;规律。

    岐伯曰:......万物尽然--然,指什么?

    万物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制化这一总规律变化运动的。--方。

    胜竭:一一列举。

    以上为一节。

    以下为另一节,当分段。

    鍼有悬布天下者五:鍼,同"箴"。劝戒之类的文告。P教材47

    《文心雕龙·箴铭》:"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

    《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五:"著论救人道之纲,裁箴悬乘舆之鉴。"

    黔首共馀食,莫之知也:插入语。

    共:皆;俱。

    《礼记·内则》:"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郑玄注:"共,皆也。"

    馀食:饱食 。

    《荀子》卷第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榖不絶而百姓有餘食也。"

    《管子》卷第五:"田半墾而民有餘食,而粟米多者,國地大而食地博也。"

    《管子》卷第十七:"故國有餘藏,民有餘食。"

    《战国策校注》卷第三:"濮陽人吕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徃事之。'" (《战国策·秦策五》)

    [莫知]之:?

    《抱朴子内篇·金丹》:"世人饱食终日......动之死地,不肯求问养生之法。"

    一曰--五曰:参104页《养生论》第三段,106页第一、二段,107页第一段。

    一曰治神:

    人不能脱离群体--因此产生各种情感--七情--治神

    二曰知养生:

    生存必须获取食物--狩猎、劳作--劳倦、外伤。--知万物、知养生

    三曰知毒药为真:

    为:通"伪"。

    四曰制砭石小大:

    制:裁定,决定。

    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府藏血气之诊:藏府机能变化的征候。血气,与前"血气争异"之"血气"义同,指藏府机能。诊,征候。

    所先:优先使用的原则。先,优先使用。名词活用作动词。

    [未病先防,既病早治。]

    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知也:实、泄:使动。

    众工所知者何?

    言只知已病之治,不知未病先防。

    法、则:效法。名词活用作动词。

    随应而动:

    应yìng:动态变化。这里指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

    动:行动。这里指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此谓蕃秀。田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凝)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又:"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道无鬼神,[如果掌握了"道"],[则]独往独来,[宝命全形]。

    道:全形之道。

    鬼神:神秘。

    独往独来:犹"独出独入"。比喻行动自如,不受约束。这里指不生疾病。

    归纳章旨: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1、黄帝所提问题......不可胜量,--自然与人阴阳变化状况极其复杂,万物也极多而复杂。--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2、岐伯回答

    自然与人阴阳变化状况虽然极其复杂,但都不离五行的生克制化这一总规律。

    3、提出五箴--一曰......五曰......,继续强调治未病--各有所先--未病先防,有病及早正确治疗。

    第四段

    内容提示: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愿闻其道:黄帝要知道的"道"是何道?--治病之道。

    以下讲已病之治。

    真:这里指正确的方法;要领。

    治神:调理精神。

    《素问·針解》:"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既使自己神定,同时诱导病人神定。

    九候已备:各种进针治疗的征侯已经具备。

    后乃存针:存,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

    《诗经·秦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曰如云,非我思存。"

    《孟子·尽心上》:"存其心。"朱熹《集注》:"存,谓操而不舍也。"

    《管子·七法》:"存乎聚财。"尹知章注:"存,谓专立意存之。"

    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外:?

    内:?

    形:?

    手法与精神完全合一。

    无以形先:不要把形体动作放在首位。无:通"毋"。先,动词/放在首位。

    《灵枢》:"粗守形,上守神。"

    玩:熟练。

    《易·系辞上》:"所乐而玩者。"焦循章句:"玩,习也。"

    《文选·张衡〈思玄赋〉》:"玩阴阳之变化兮",李善注:"玩,习也。"

    往来:指运针。

    近、远:可能指治疗的时间。

    《素问·六微旨大論》:"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素问·至真要大論》:"氣有高下,病有遠近。"

    又:"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 "

    《灵枢·五色》:"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

    《灵枢·壽天剛柔》:"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高诱注:"远,久也。"

    间不容瞚:瞚,"瞬"的异体字。刻不容缓。

    手动若务:杨上善:"手转针时专心一务。"务:致力于一处。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朱熹《集注》:"务,专力也。"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所乃来,是谓追之。"

    静意视义:静心观察正常反应。

    义:正。这里指正常反应。

    《墨子·天志下》:"义者,正也。"

    《韩非子·解老》:"义者,谓其宜也。"

    观適之变:观察其异常反应。

    观適:观察。观適,同义连用。变,指异常反应。之,其。

    適,通"睼"(tì),即今粤语的"睇"。

    《战国策·燕策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史记·刺客列传》"提"作"擿"。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销锋镝。"《集解》引徐广曰:"镝,一作鍉。"

    此外,如踶=蹄,諟=諦等。

    是:指以上所施行的针刺之术。

    莫知其形:没有人知晓针刺的具体情形。

    见:感觉。

    《左传·襄二十五》:"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

    乌乌、稷稷:象声词。这里形容经气往来之声。

    乌乌:王冰:"叹其气至。"乌乌同"呼呼",叫号声也。

    黄遵宪《寒夜独坐卧虹榭》:"风声水声乌乌武,日出月出团团黄。"

    稷稷:峻急的风声。

    晋·陆机《感时赋》:"寒冽冽而寝兴,风稷稷而妄作。"

    從:"徒"的误字。

    "從"俗书或作"従",与"徒"形近易误,古书常见。

    飞:言经气往来如同空中迅疾往来的风雨。

    谁:什么。这里指具体为何物何状。

    伏:指持针守候经气。

    横:通"彉",音kuò。[即扩。]

    《说文·弓部》:"彉:弩满也。从弓,黄声。读若郭。"苦郭切。苦郭切今音kuò。

    《孙子·势》:"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起:指应气下针。

    发机:扣下弩的扳机。言迅疾。

    归纳章旨: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1、黄帝所提问题

    愿闻其道。

    2、岐伯回答

    (1)、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2)、及时抓住进出针时机,注意守气候气。

    第五段

    内容提示: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何如而实?何如而虚:怎么样才是刺实(虚)之法?

    二句承"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言。

    刺虛須其實,刺實須其虛:

    《素问·針解》:"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素问·針解》:"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

    《素问·針解》:"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远近若一:

    《素问·針解》:"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深浅、远近互文。指不论针刺部位的深浅或治疗时间长短,都应以神控制,手下的动作与神志浑然一体。

    如临深渊:出《小雅·小旻》: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来讲对待国家重大决策小心谨慎。

    《素问·針解》:"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这里指:?

    用针治病亦当小心谨慎。

    手如握虎:手里如同掌管着兵权。虎,虎符。

    《汉书·仪礼志第六》(P3141):"汉旧制,发兵皆以铜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注:"封诸侯各以其色土,苴以白茅,而恩铜虎符也。"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孙子》卷上《计篇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此言:?

    用针治病不可不小心谨慎。

    《素问·針解》:"手如握虎者,欲其壯(庄)也。"

    神無營于眾物:

    《素问·針解》:"神無營于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归纳章旨:

    1、黄帝所提问题是什么?

    2、岐伯回答问题强调什么?

    3、这节文字所讲内容要点是什么?

    1、黄帝所提问题

    何如而实?何如而虚--刺实刺虚的针法。

    2、岐伯回答

    (1)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2)、答刺虚刺实之要点,继续申述得气守气的重要与治神的重要,强调用针治病必须小心谨慎。

    小 结

    文章内容要点归纳:

    怎样实现"宝命全形"?

    "宝命全形"之道在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及早正确治疗。

    防病之要:

    A、应四时、知万物、经天地、存八动之变。

    B、知十二节、达虚实。

    C、五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伪)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治病之要:

    A、必先治神。

    B、手动若务--必候气守气。

    C、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抓住进出针时机。

    D、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必小心谨慎对待。

    《内经》读法略例

    凡例一:《内经》文字多假借。

    宝:通"保"。

    发:通"废"。

    鍼,同"箴"。

    观適之变:適,通"睼"(tì)。

    横:通"彉",音kuò。

    王引之 "古人字多假借。"--古人写话记词本有假借之法。 (《经义述闻》卷24《春秋公羊传·宣十五年》"潞子之为善也躬"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583下)。

    又:"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卷32《通说下·经文假借》(页756)

    求本字之法--因声求义

    1、求同谐声之字。

    刘师培 :"上古之字以右旁之声为纲,右旁之声既同,即可通用。" (《刘申叔先生遗书·正名隅论 》。宁武南氏铅印本,1934年,页6)

    参考书籍:

    沈兼士,《广韵声系》(修订本),中华书局,1985。

    权少文,《说文古均廿八部声系》,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求当时当地同音之字。

    王引之:"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经义述闻序》引其父王念孙语)

    参考书籍:

    陈复华,何九盈编著,《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初版。1997年修订。

    张儒,刘毓庆著,《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另参:黄侃《黄侃论学杂著·求本字捷术》,中华书局,1964年。

    凡例二:读《内经》要注意行文时的修辞。

    1、互文。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唐·王昌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2、举隅

    君王众庶:上到君王,下到普通老百姓。指所有的人。

    木受金而伐......:万物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制化这一总规律变化运动的。

    3、虚数。

    人有此三者:

    以上数种情况。

    人有十二节:十二,天之大数。泛言人体阴阳变化规律的复杂。

    九候已备:

    4、比兴。

    味咸--器津泄

    絃绝--音嘶败

    木陈--叶废落

    病深者--其声哕

    以上乃《诗经》的比兴手法。

    5、插入语。

    故鍼(箴)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馀食,莫之知也--一曰......。

    6、省略

    余念其痛,心为之惑乱,[如果治疗他们],反甚其病。

    呿吟至微,[如果掌握了它],秋毫在目。

    道无鬼神,[如果掌握了"道"],[则]独往独来。

    7、比喻

    暗喻:呿吟至微:?

    明喻: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参考资料:

    1、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83。

    2、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中华书局,1980。

    凡例三:《内经》文字在历代传抄版刻过程中有改动。

    孙诒让《札迻 ·自叙》中说:"秦汉文籍,义恉奥博,字例文句多与后世殊异......复以竹帛梨枣,钞刊累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迁,有魏晋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书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椠之窜改,逵迳百出,多歧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其正也。"(齐鲁书社1989年版)

    木敷者。《太素》作"木陈者"。王冰改字。

    從见其飞:從,"徒"的误字。

    血气争黑 。異的误字。

    鍼有悬布天下者五:古本鍼当作箴。《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鍼"即皆作"箴"。

    凡例四:读《内经》当用《黄帝内经太素》等校读。

    余欲针除其疾病: 《太素》作"余欲以针除其疾病。"

    木敷者,其叶发:《太素》作"木陈者,其叶落发。"

    毒药无治,短针无取:《太素》作"毒药毋治,短针毋取。"

    血气争黑:《太素》作"血气争異 。"

    凡例五:仔细体会文句的言下之意。

    第一段:此皆绝皮尚肉,血气争(黑)异:?

    第三段: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凡例六:正确对待前贤注释。

    前贤之注释,是者,充分利用,非者,纠正之。

    凡例七:凡例读《内经》要逐章逐篇归纳章旨。

    凡例八:阙疑例。

    五虚无近,五实无远。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0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