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病因病机学 > 第一篇 概论
编号:10962301
第二章 第四节 亢害承制论(1)
http://www.100md.com 《中医病因病机学》
     生命一诞生,就有了自己的特征。它与非生命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能够进行自动调节。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完善体系,以保持自身的协调、稳定和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这个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体系,中医学是通过"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加以说明的。

    自从《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使之成为只有医学特点的理论原则,就统一了中医学对自然界、生命、疾病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建立了从整体和思辩性出发的中医学生理病理理论。阴阳学说的精神,体现了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规律的认识,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则可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概括之。同时,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五行学说阐发了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统一。五行中各"行"间的生克制化,便是维持人体协调与稳定的基本结构。五行学说不仅将相关的事物联系成为整体,而且将其置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抓住了协调与稳定的关键问题。《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素问?六节脏象论》亦云:"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明确指出五行运动不已的原因在于五行之间的盛衷盈虚。五行之间还具有"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的特征。可见,五行学说使中医理论具有整体稳定、脏系相关、结构有序的特征,为研究生命相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与"乘侮胜复",可以推论五脏间的控制协调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且"胜至则复","衰乃止耳"。这就清楚地说明,在正常状态下,人体存在一种自我调节的本能。某一方面有偏盛或偏衰,可通过自身调节得到克服或相互抵消,藉以恢复稳定。可以认为,阴阳五行理论的灵魂,就在于阐明内外环境的统一,阐明人体具有自身稳定能力和如何保持这种能力。

    《内经》从阴阳五行运动所表现的规律,进一步阐明机体如何寻求"平气"和保持"平气"的机理,提出了"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素问.六微旨大论》)的理论,简明地概括了人体的自身稳定现象及其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到人体生命和疾病运动变化的本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后世刘完素、王履、张景岳等,在此基础上,相继运用"亢害承制"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一、五常之气,太过不及

    《内经》认为自然界盛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