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病因病机学 > 第一篇 概论
编号:10962297
第二章 第一节 阴阳论
http://www.100md.com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一、阴阳的基本规健

    (一)阴阳对立互根 是指阴阳互为根本,相反而又相成的关系。它的第一个涵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虽然都可区分为阴阳两个对立面,但二者都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比如,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有左才有右,有寒才有热,有表才有里……一切对立面都是互为条件,相对而存在。它的第二个涵义是,阴阳不仅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资生、互相制约,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变化、发展的条件。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明,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如无形的功能活动属阳,有形的物质基础属阴。没有物质就不能产生功能,没有功能活动就不能取得物质;物质产生功能,功能活动又要消耗物质,这就是有形生无形,无形化有形,互相依存、互相资生和互相制约的道理。由此可见,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有变化发展,就是由于阴阳互根,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缘故。如果阴阳分离了,或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那就"不生"、"不长",一切变化发展就停止了,生命也就随之结束。

    (二)阴阳无穷无限 是指阴阳有无穷的广延性和无限的可分性。它的第一个涵义是,每一事物之中存在阴阳两个方面,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也存在阴阳关系。因为世间一切事物不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所以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阴阳的联系关系。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更上者为阳,次上者则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说明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与万事万物之间,具有无穷无尽的广延性。正是因为事物间普遍存在着阴阳的联系关系,而阴阳又是互根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才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第二个涵义是,同一事物之中可以分解成无穷无尽的阴阳两方面。《庄子,天下篇》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的分解无穷无尽,阴阳也就具有无限的可分性。例如,昼为阳,夜为明,而白天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再进而分之,一个时辰还可分成阴阳。以人体脏腑来说,则脏为阴,腑为阴。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再进而分之,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由于阴阳互根,互相作用,人体各部分就成为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阴阳消长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意思。阴阳互根,互相联系,双方之间的这种联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中。如果这种消长发展至极限,就必然向各自的反面转化,即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出现与自身本性相反的情况。即是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究其转化的形式而言,一是渐变,一是突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云:"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所谓"重"甚"即是渐变形式,"必""变"则是突变形式。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化的过程。疾病的由寒化热,由热化寒等,亦无不如此。

    然而,阴阳的转化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由于各种事物的性质不同,其转化的条件也大不一样。《伤寒论》所以十分重视"存津液",因为津液的存亡是病证传变、转归的决定性条件。温热病最怕伤阴,因为伤阴通常会导致传变,是证候转化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内伤杂病的传变、转归,则是以五脏正气的盛衰为条件。所以观察疾病的病机演变,实际上是观察其条件性如何?而治疗的目的也主要是创造条件以促使病机朝恢复的方向转化。

    (四)阴阳恒动恒变 阴阳有转化、消长必然发生运动,其运动是永无休止的。按照阴阳的性质分类,事物、状态以动为阳,静为阴,但静也是在动 只是动得不显著而已,故静是相对的,而动是绝对的,永恒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说明由物之生到物之极,由物之极到另一个物之生,此种由化而变的过程,一方面是旧的事物衰败,一方面是新的事物成长,当新事物成长时即已倚伏着衰败之因:当旧事物衰败时便孕育了新生之机。而这种不断地除旧布新与变化发展,则是阴阳永恒运动的结果。一旦阴阳运动停止,就意味着事物的解体和生命的结束。《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不生不化,静之期也。"正是指的这种阴阳无动无变即死亡的道理。至于这种运动变化的共同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指出升降出入是阴阳运动的普遍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升降出入,就是正常,升降出入紊乱或停止,就是"反常",一切灾害、疾病皆由此发生。而升降出入运动的产生,则是由于阴阳之间存在互相消长,此进彼退的缘故。一般说,阴阳消长总是阳趋于阴,阴趋于阳。上为阳,下为阴,阴趋于阳,其运动则由下而上,叫做"阴升";阳趋于阴,其运动则由上而下,叫做 "阳降",即《絮问?天元纪大论》所谓的"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出入产生的道理与升降相同。《素问,六微旨人论》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升降出入运动,是导致万事万物经历生长壮老已的必然过程。

    二、阴阳的平和与偏胜

    阴阳的平和与偏胜,包括阴阳的多少,阴阳的平衡、偏脏和强弱。其中,阴阳的多少是指阴阳双方的量值含义。如《素问?逆调论》云: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这里的"多少"就是量的概念。阴阳的平衡、偏胜和强弱就是指阴阳双方力量的对比与协调状态而言。中医学常用多少,盛衰,强弱,甚、微甚、益甚,竭尽,有无等来描述和说明阴阳双方力量对比状态。

    (一)阴阳平衡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协调和稳定的状态。由于阴阳恒动,互相消长,此进彼退,因此,阴阳之间的平衡只能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就叫做"阴平阳秘"。但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种系统组成,亦即是由许多"小整体"构成的一个"大整体",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小整体",如一脏一腑或一条经络,其本身的阴阳是平衡的,但脏腑之间,脏与脏、经络与经络之间,即这些"小整体"之间,其阴阳量则有多有少,有主有次的差别。有的阳多,有的阴多,有的以阳为主,有的以阴为主,其间又构成了阴阳的联系关系。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人体各脏腑的阴阳虽有多少、主次的差异,但它们通过升降出入运动,互相消长、互相制约,保持着总体上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自我协调的本能。不过,人体这种自我协调是有一定限度的,各种内外因素如超越了限度,就会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与稳定,而发生偏脏偏衰,这便是疾病。但是,在保持人体动态平衡中,阴阳双方谁是起主导作用的呢?《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阴阳之要,阳秘乃固",说明阳气的固密乃是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的关键。又如"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也是说明这一道理。人体功能属阳,而形质属阴,许多疾病都是先超于功能紊乱,即阴的太过不及,进一步才导致形质损伤,即阴的失调。所以"阴平阳秘",必须先要"阳秘","阳秘"才能"阴平"。

    (二)阴阳盛衰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失却力量对比的均势,因而平衡、稳定遭到破坏的状态,这就是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它与阴阳消长是两个性质完金不同的概念。阴阳消长,是人体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此起彼伏、此进彼退,这种有限的波动属于正常生理过程。阴阳偏盛偏衰则不同,其起伏波动超过了正常限度,即消得太过或长得太甚,属于病理状态。 阴阳偏盛偏衰,就其绝对量和运动的方向而言,有阴阳同时超过正常水平的等量增加,和同时低于正常水平的等量减少;也可以在同时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的基础上,出现偏盛偏衰,但其发展方同却是相同的;阴阳朝正常水平的不同方同变化发展,如阳增阴减或阴增阳减,也是多见的。如阴阳偏颇太盛,以致完全失期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力量,就形成阴阳分离状态,即《内经》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味着生命活动行将结束。

    三、阴阳的失调

    阴阳的失调,包括阴阳双方力量对比失却均势,以及升降运动紊乱,引起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破裂的一切状态。《灵枢,根结》云:阴阳不调",《灵枢,五癃津液别》云:"阴阳不和"等,都是阴阳失调的同义语。 病理变化的性质取决于阴阳失调的性质,而阴阳失悯的性质又取决于阴阳双方在量上的优势即支配地位。阴阳在相对等量条件下,一升一降,一散一聚,一动一静,表现为正常的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当阴阳量出现超限度的差异性时,如阳>阴,则阳的升散动性>阴的沉凝静性,结果发生阳证的病理变化,临床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烦躁、脉浮洪滑数等症状;如阳<阴,则阳的升散动性<阴的沉凝静性,结果发生阴证的病理变化,临床上表现为恶寒、无汗、肢冷、脉沉细迟涩等症状。阴阳的此种差异性达到极点时,即期其反面转化,引起阴阳失调的性质的变化。如阴证变成阳证,阳证转为阴证。由阴阳量的差异引起阴阳失调,必然导致阴阳升降出入紊乱,结果形成各种各样阴阳失调的病理形式。常见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形式有以下十种:

    (一)阴盛阳衰 是指阴阳量的差别表现为阴>阳,优势的阴在正常水平以上,弱势的阴低于正常水平。《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指出了阴盛阴衰的基本病理变化。由于阴阳互根,互相影响,因此,二者不仅在相对数量上比例失调,其绝对数量也可以互相削弱。举人体的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为例来说,功能活动属阳,各种物质属阴,功能不足是为阳衰,物质过剩是为阴盛。物质过剩,浊阴积储,必定增加功能的负荷,从而使已经不足的功能更加减损;而功能活动不全,则使剩余的浊阴更多地储积,临床上表现为一派阴寒现象。

    此外,还有一种阴盛阳衰的特殊形式,当阳衰功能不全时,一方面导致某些阴阳系统的物质过剩,浊阴积储,高过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又不能正常地从外界吸取物质和促进体内物质的正常转化。阳虚则气无根。浮升妄动而成为"阴火",临床上又称为"阳虚发热"。

    (二)阳盛阴衰 是指阴阳量的差别表现为阴<阳,优势的阳在正常水平以上,弱势的阴低于正常水平。《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外热……"是阳盛阴衰的基本病理变化。由于阴阴互根,互相影响,高亢的阳必定消耗过多的阴质;阴质耗损,阳失其制,则阳更亢。阴质耗损,高亢之阳终因缺乏物质基础而减弱,最后甚至可引起阴阳俱虚的后果。

    (三)阴阳俱虚 是指阴阳的绝对数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亦即《灵枢?终始》所谓"阴阳俱不足"的病理变化。导致此种阴阳变化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素禀阴阳俱虚,二是痰病过程申阴阳偏盛偏衰,互相削弱,终至阴阳俱虚。

    (四)阴阳相错 如前所述,人体是由多个系统组成,在正常情况下,各个系统木身的阴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假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体两个以上的阴阳系统平衡破裂,使得其中有的系统阴>阳,有的系统阴<阳,即称之为阴阳相错。《灵枢?根结》所说的:"阴阳相错"与现今习称之"阴阳混淆"同义,都是指人体一些脏腑阳盛阴衰,另一些脏腑阴盛阳衰,而呈现一种阴阳失调的复杂局面。临床上常见的"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等病理变化,就属于阴阳相错的范围。

    (五)阴阳两感 是指两个以上脏腑、层次的阴阴失调,它们失调的性质相同,如都偏寒盛或偏热盛等。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中解释云 "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由此可见,大凡表里同病,气血俱病,两脏同病,两经同病等,都称之为阴阳两感。阴阳两感,其病势较重,传变方问也大不一样。如两经同病,则可阴阳两经俱传;表里同病,则可表里并传等。但如它们失调的性质不尽相同,有的偏阴盛,有的偏阴盛,不同脏腑、层次之间的阴阳呈异间变化,那就属于阴阳相错的范围了。

    (六)阴阳之变 是指阴阳失调的性质转变为同原来的病理性质相反的一种病理状态。《灵枢?论疾诊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就是说的阴阳失调发展到相当程度,必然引起病脱性质转变的情况。举例说,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属阴,物质照阴。功能活动过分亢盛属阳证,过分亢盛的功能必定消耗过多的物质,致使物质补充不足,功能活动亦随之由亢旺而衰落,于是其病理就由阳转阴,由热转寒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寒证化热,热证化寒;湿证化燥,燥证化湿等,都属于阴阳之变的病理变化。不过,应当着重指出的是,临床上出现热极似寒,寒极似热,或阴极似阳,阳极似阴时,多系真寒假热,假寒真热性变化,其中之所以包着假象,一是当阴阳处于"极化"时,虽出现了朝对方转化的某些现象,但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二是当阴阳极度偏颇,而失去互相制约的能力,以致阴极而阳气飞越,阳极而阴气脱厥时,阴阳呈现分离

    倾向亦是假象产生的原因。

    (七)阴阳反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提到"阴阳反作",实指阴阳升降出入紊乱等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的又一种形式。人体由许多脏腑层次的阴阳系统组成,它们的运动方向有的主升,有的主降。但总的说来,人体是阴升阳降,常营不巳。假使应升而反降,或应降而反升,升降悖逆,于是形成阴阳反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清气在下,则生吮泄,油气在上,则生腹胀",就是清阳浊阴升降反常的病理变化。又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就是血应升反降,气应降反升,神气散乱而健忘的病变。

    (八)阴阳交亏 是指阴阳失调过程中,阴阳双方互为困果,互相削弱,使得阴阳二者的绝对数量在正常水平以下不断地减损的病理情况。通常所说的"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就是指的这种病理过程。阳损导致阴虚,则阳损为因,阴虚为果;由于阴虚进一步导致阳气更虚,则阴虚为因,阳虚为果,如此因果往复,辗转交亏,每况愈下,使得阴阳绝对数量日益低落。举例说,人体功能低下,必定引起物质的摄纳、转化不足;物质缺乏,不足以供给功能活动的需要,必定进一步导致功能低下,而功能低下又更加导致物质缺乏。此种"恶性循环"或阴阳交亏,多见于各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日趋虚衰的阶段。

    (九)阴阳胜复 "胜复"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化六变,胜复淫治"。又"寒热胜渡"、"风凉性复"等,大意是指天时气运有胜便有复,胜气盛复气亦盛,胜气微复气亦微。人体阴胜则阳气来复,阳胜则阴气来复,胜复的程度大致相同,是正常生理,也是人体自我协调的本能。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病理范围内的阴阳胜复,则是指复气太过或不及,以致未能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稳定,这是阴阳失调的又一种形式。《伤寒论》厥阴病的"厥热胜复",就是阴阳胜复的具体表现。例如,"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条)阴胜则厥,阳复则热,厥热相等,阴阳均势,故病当愈,"伤寒先厥后发热……"(334条)是阳复太过,由厥逆而变为发热,"伤寒厥四日,热仅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条)是阳复不及,故厥逆不解。阴阳胜复是病势朝恢复的方向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情形,前述阴阳之变是病势朝增进的方向转化过程中表现的情况,二者的含义有所区别。

    (十)阴阳离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阴阳双方失却互相维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力量,形成各自分离、决裂和散失的状态。是阴阳失调的严重结局,多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至其具体病理变化详见木书第三章中。

    (郭子光)

    参考文献

    方药中:谈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医专题讲座资料汇编》全网中医研究班编1977年凌耀星:对《内经》阴阳学说的一些体会

    《云商中医杂志》1:6,1981谢惠康:对中医学理论核心-阴阳学说科学性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6:38,1979转葆贤:人体阴阳解析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编辑组1:1,198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