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2006年第4期
编号:10966201
乙型肝炎病毒受体介导侵入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年第4期
乙型肝炎,1乙肝病毒侵入肝源性细胞的机制,2乙肝病毒侵入非肝源性细胞机制的研究,【参考文献】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而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接近10%,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硬化,肝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乙肝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与其类似的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及鸭乙型肝炎病毒。这类病毒具有相似的基因组成[1~4],乙肝病毒(HBV)只感染人类和灵长目动物。以往认为它特异的感染人肝源性细胞,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也可以感染许多非肝源性细胞[5]。乙肝病毒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衣壳组成,包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为主要抗原成分,包括S抗原、pre-s1和pre-s2,这些抗原成分在病毒侵入细胞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乙肝病毒侵入细胞机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乙肝病毒颗粒的包膜成分直接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继而引起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产生胞饮作用内吞入胞。或者病毒颗粒先与细胞外液中某一中介分子结合,而后病毒与该中介分子的复合体再与膜上其相应的中介分子受体结合,然后通过胞饮作用入胞。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正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是什么以及中介分子是什么。近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面对这些研究及其结论做一综述。

     1 乙肝病毒侵入肝源性细胞的机制

    1.1 对于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及其受体介导(PHSAR)的研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乙肝病毒特异的感染肝源性细胞,并以此为出发点作了大量的研究。Lenkei等[6]首先在研究中发现人血清白蛋白(PHSA)可以聚合于肝细胞表面。Imai等[7]则报道了人多聚血清白蛋白能与乙肝病毒颗粒结合,而Trevisan等[8]在实验中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证实了人肝细胞膜上存在高低两种亲和力的人多聚血清白蛋白受体。以上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Imai等提出的假说即:乙肝病毒颗粒先与血清中的多聚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该复合物再与肝细胞膜上的PHSA受体结合黏附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造成感染,PHSA作为中介分子成了HBV感染肝细胞的桥梁。Machida等[9,10]通过长期的实验证实了乙肝病毒与PHSA结合的位点位于病毒包膜pre-s2抗原上,pre-s2的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有效的抑制二者结合[11]。这一结果也有力的支持了Imai等的假说。PHSA介导的学说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比较流行。但是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以往的研究均使用了戊二醛交联的PHSA,而后的实验证实[12]正是由于戊二醛的作用使PHSA结合乙肝病毒的能力增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0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