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666
何建猷:做一辈子的好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6期(总第2300期 2006.04.21)
     【人物名片】

    何建猷:

    1967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她自愿赴广东省湛江市最艰苦的徐闻县前山镇卫生院工作了13年。39年来,她一直从事内科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第一线工作。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广东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从医近40年来,何建猷教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她的事业、病人和学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像亲人一样帮助困难病人、同事和学生,是群众公认的“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2005年10月,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与建设和谐广东”户外巡回论坛湛江站的节目中,其先进事迹第一次传遍南粤大地。

    【人生画卷】

    “从那个年代过来,什么都能看淡”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表“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激荡着何建猷年轻的心。
, 百拇医药
    1967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广州的何建猷,选择去当时湛江地区最艰苦的徐闻县前山镇卫生院工作。

    她和几个同时分配到那里的同学,坐上了去湛江的长途客车,一路上怀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如苏联电影里描写的那样壮美”的憧憬。3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后,眼前的现实和理想开了个玩笑,她没想到迎接她的是一辆缓慢的牛车和漫天的红土。

    后来生活的艰难,她这辈子都不能忘记,一个省城的大学生就这么被抛向贫瘠的荒芜之中。占满何建猷记忆的是那些小小的跳蚤,即使家里再干净,它们也无孔不入,常常一咬一串疤痕。更困难的是当时医疗环境的极端恶劣,何建猷住的破旧木板楼,楼上住人,楼下就是诊室,没水没电,平时遇到群众外伤做个缝针手术,都得打着手电筒做。她的父母来看了她几次,很心疼。

    但就在那样的环境中,何建猷很快以一个基层医生的身份融进了雷州半岛的群众中……头戴着竹笠,身背着急救箱奔走在当地十多条村庄中,何建猷抢救了许多生命。
, 百拇医药
    给前山镇群众印象最深的是,只要谁家一有人得急病,何医生就背着药箱上门,有时病人没钱买药,她就自己先垫着,等病人有了钱再补交。

    有一年大年初一,一个病人呼吸衰竭,请她出诊,病人家离卫生院有20多里路,而且没有车,她一路小跑赶去,遗憾的是她去到时病人已停止了呼吸,但看到病人家属哀伤的面容,她立即口对口用力为病人吸痰。尽管她很瘦弱,气力有限,还是坚持吸了十来分钟,但因病人病情太重,最终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为此她伤心了很久。

    还有一回,一个小学生因溺水呼吸停止被送到医院,何建猷接诊后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在当时缺乏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她用口吸出了孩子呼吸道中的异物,前后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但她自己却累倒了。为了抢救病人,何建猷经常是废寝忘食,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自己。神经内科有个病人因脑出血呼吸衰竭,她积极协助抢救,自己胃病发作,就悄悄服药后再继续投入工作。

    在那个生活都成问题的环境里,何建猷和同为医务人员的丈夫却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何建猷还在当地培养了几个赤脚医生,没有讲义就自己编,没有黑板就在树下放块门板贴上白纸……
, http://www.100md.com
    本来可以在城里过舒服日子,何建猷却选择了过艰苦的生活,她难道就没有抱怨过?“我性格内向,也很听党的话,党安排我在哪儿就在哪儿,去了就没想调出来,不然我的3个孩子不会都在那儿出生。我的生活虽然很艰难,但农村群众的生活更艰难,他们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农民来看病总要为他们多考虑一点。”

    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也没为3个孩子的未来考虑过吗?“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是让他们走自己的路。我们夫妇俩都是医务人员,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孩子。孩子们看我们白天上班,晚上为解决病人问题在煤油灯下翻书,自己也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

    有过那段经历,何建猷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了深刻的改变,也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农村群众朴实、深厚的情感。而与她同去徐闻的其他同学则全部早早离开了那里。

    从那个年代过来,什么都能看淡。以至于后来的下乡、义诊、“抗非”,何建猷都不觉得辛苦,毕竟“现在已经有汽车到农村去了,以前才真的是苦,都熬过来了”。
, 百拇医药
    “行医近40年,得到的是大家都说我是好人”

    1980年,因身体不好的父亲调到湛江工作,在徐闻工作了13年的何建猷被调到位于湛江市区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以方便照顾父母。徐闻的群众知道何医生要走了,非常不舍,何建猷留了电话、地址,让他们到湛江看病就去找她。

    到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后,自知在学术上荒疏已久的何建猷开始拼命学习。她天天待在病房,中午就在值班室睡,晚上还去听课。结果第一年就获得大家的好评,她被推上讲台介绍怎样从基层迎头赶上的经验;后来又做科研、做老师,渐渐就成了医院呼吸内科的业务骨干。

    但是,与城里的许多医生相比,何建猷发现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她写病历很慢,卫生厅要求15分钟看一个病人,她就真的看那么久。别人3行就写完诊断的,她要在详细询问、检查之后,写五六行才把诊断写好。她开处方大多是10元8元,只以治好病为原则,能用廉价药就不用贵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以至于医生中她的提成最少。丈夫不解,她却有点无奈,“马马虎虎看就快,一细心就看不了几个。面对病人期盼的眼神我于心不忍,不能几个字就把病人打发了。也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得那么快。”至于红包,何建猷这么多年来从没拿过,病人硬塞给她的时候就让自己的学生送回去,“这样他们就不好再给了”。
, 百拇医药
    雷州市客路镇一位农民,因意外受伤,先后花去了上万元的医疗费,仍未痊愈,家境不好的他带着东筹西借的3000元,前往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要求住院治疗。何建猷了解到病人的实际困难后,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认为并非一定要住院治疗不可。她对症下药,并开具了后续治疗的药物处方,让病人回家治疗,病人取药时惊讶地发现,药费居然才20多元。谈起这件事,那位已经痊愈的病人满怀感激地说:“这半年来,我先后到过5家医院,看过近十位医生,但每次药费都超过千元,而且看一次医生开一次处方,还让我住院。没有谁像何医生那样,连我回家治疗的处方都开好了,而且每次用药都是十几二十元的。遇到何医生,让我觉得像时光倒流,又回到了过去廉价医疗的年代。”

    何建猷做医生从不问病人出处。徐闻的群众来找何建猷看病,她总是热情接待,甚至把家里的床铺腾出来,让前来治病的乡亲们落脚,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饭盒。据说,她工作后上街买得最多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医学专业书籍,二是饭盒。一般农村来的病人没带饭盒,她知道了便买来送给他们,有时还亲自喂病人吃饭。
, http://www.100md.com
    丈夫说她这样的人出去社会寸步难行,何建猷自己评价说:“我很平凡,但做事前总能先想到别人。我不是当官的料,没有魄力,只是老好人的性格。”

    不过,她也感到“做得很辛苦,什么娱乐也不会”。就像别人常去的沐足她只去过一次,还是因为某次去外地会诊时硬被拉去的。还有,她也没有地方去吃饭,别的医生天天这个车那个车来接,“除了科室活动,没人请我”。

    “我就是放心不下,如果对白天的诊断不明确,晚上我就会看书查资料。我奇怪有些医生,又唱歌,又洗脚,哪里有时间看书呢?我24小时都不够学习。我的大书包里常带着要改的论文,要编的书之类的,有空了就拿出来看。还有一支红笔是改论文的,蓝笔是写书的,钢笔是写处方的。还有U盘,看到好的文章就拷下来;这个是肺功能检查、体格检查课件……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电脑水平比不上年轻人,只能尽量跟。”她把书包里的东西一一翻给记者看。

    何建猷就这么默默地做了近40年医生,而在去年被发掘出来并被广为报道之前,虽然周围的人都说她“做了一辈子好人”,但是她也遭到过很多误解。丈夫心疼,“人家也做医生,没有你做得这么辛苦的。”孩子疑惑,问她“做了一辈子好人,有什么好报?”
, http://www.100md.com
    她也曾彷徨过。“我自己以前也常会讲,好心没有好报。做得那么辛苦,得到的就是大家都说我是好人。”

    “很难说要别人跟我学习”

    然而,何建猷的彷徨终于在去年得以彻底释然。

    2005年10月,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与建设和谐广东”户外巡回论坛湛江站节目的推选中,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从院长到一线人员都一致推选何建猷,无法推脱的她答应“试试看”。

    那天,没有人知道,穿惯白大褂、生活简单朴素的她在去论坛演讲前,连件合适的衣服也找不到,还是医院党委一位同志送了她一件衣服。那天她没有准备稿子,有些忐忑,就如拉家常般地谈着。“我也不会讲,就主持人问什么,我答什么。”

    有记者后来报道,“台下雷动的掌声和何建猷脸上的平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何建猷回忆说:“其实是台上灯光很耀眼,我看不到下面而已。我不知道下面有很多领导坐着,也不知道有人听得流泪,后来他们放录像给我看我才知道。”之后,何建猷的事迹被写成《红土白衣谱谐章》一书。何建猷说:“还是记者问一句,我答一句。书出来后,有人说这本书还没写出你的一半。”
, http://www.100md.com
    她把那本书拿给记者,如递给记者任何一本书一样平常,并感叹:“我觉得很奇怪,我做的只是一个平凡医生应该做的事,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就像给病人口对口呼吸,在那种情况下病人都要死了,作为医生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办?!”

    为了写《红土白衣谱谐章》这本书,何建猷夫妇继1980年离开后第一次重新踏上徐闻这块记录青春的红土。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位30年前救治过的病人一见面就抱住她痛哭;还有20多年来没再见过面的病人说:“何医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医生。”淳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一次重回徐闻让何建猷感触很深。“有些群众说我抢救过他们的孩子,我都忘记了,没想过会这么受大家的爱戴。现在有个想法,再过两年退休后有时间还是要回去为乡亲们服务。那里还有很多人很苦,没有机会到城里来看病。”

    之后,各大媒体的记者蜂拥而来。何建猷一下子从台下走到闪光灯前。她倒不怕采访,对来访的记者说:“我该做的都做了,问什么都可以,问谁都可以。”
, http://www.100md.com
    她也继续低调,“现在回想起走过的路,辛苦这么多年,不需要大家去宣扬我,能够得到大家的承认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的人有各种想法,我很难说要他们跟我学习。我不收红包,说了也没人相信。开始我还争辩一下,讲到后来发现多数人都在收,我就看得很淡了。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清白做人、良心过得去就好。”

    不过有一点她是非常高兴的。“被评上典型后,我最高兴的是还了孩子先生的亲情‘债’。”因为,丈夫一直默默地给她当“后勤部长”。孩子中,老大结婚,她在上课;老二结婚,她在主持会议;老三,现在还是光棍。“那你通过什么方式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身体和是否上进。”

    而今,她终于笑容灿烂地告诉记者:“我觉得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记者问了她最后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好人是什么样的?”她眼神闪烁,“从小我父亲就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比如我家住楼上,有次拖凳子,父亲就说不要拖,因为这样会吵到楼下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想过占别人便宜,好人就是要摸着良心做事,提高一个层次就是尽心尽责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 百拇医药
    采访结束时,这个做了“一辈子”的好人,执意送记者到车站。在夕阳余晖中,在一阵媒体的喧嚣过后,带着“好人好报”的欣慰,何建猷回到她简单平凡的“好人”生活中去了,瘦小的身影拉得很长。

    何建猷其言

    我觉得很奇怪,我做的只是一个平凡医生应该做的事,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就像给病人口对口呼吸,在那种情况下病人都要死了,作为医生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办?!

    我奇怪有些医生,又唱歌,又洗脚,哪里有时间看书呢?我24小时都不够学习。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想过占别人便宜,好人就是要摸着良心做事,提高一个层次就是尽心尽责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5期, 百拇医药(殷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