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734
咱村的乡医们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7期(总第2301期 2006.04.24)
     关注“基层医生俱乐部”这个版很久了,在这里我总能看到一些真实而感人的基层医生的事迹。尤其是那些乡村医生的出诊故事,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回忆。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在那里生活过10多年,由于自小体弱多病,故接触过不少乡村医生。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乡村医生的医术、服务态度都没有问题,而且他们大都那么朴实、诚恳。他们为当地人的医疗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笔者离开农村10多年了,世事变迁,早已不知当年的乡村医生现在怎样了,但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还是可以勾勒出当年乡村医生的风貌。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刚生下来不久就得了严重的肺炎,就当时的基层医疗条件而言,能活下来简直是奇迹。父母时常跟我讲一段危险经历:有一次我肺炎又犯了,昏迷不醒,非常严重,村子离镇卫生院还有10公里路程,父母赶忙从村里找来马车(那时还没有拖拉机、摩托车),火速把我送到镇卫生院。然而,镇卫生院没有氧气包,最后还是在镇小学里找到了全镇仅有的两袋氧气包;与此同时,我姨妈骑自行车到15公里外的另一个镇上去买药品。这才让我死里逃生。
, 百拇医药
    读者从这段经历可以感受到,30多年前的中国乡村医疗条件是很差的。不过,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村里的医疗情况已大大改观,出现了技术不错的乡村医生,一些常见病、小病完全可以在村里解决。笔者由于得过肺炎,所以长大以后经常感冒,尤其是在冬天。打针是常有的事。据父母说我小时候扎得全身到处都是针眼,这也练就了我一个好习惯:打针时从来不哭,每次都咬牙挺着。我猜在医生眼里,我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小病号。

    即使上中学以后,到了冬天,我仍经常感冒。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感冒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但我一般感冒都较重,吃药打小针都不管用,必须连续打几天吊针才行。就这样,我经常接触乡村医生,我对乡村医生有深刻印象也基本从这时开始。

    怀才不遇的赵医生

    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医生姓赵,名字不记得。现在应该有六七十岁了吧。我童年时他的鬓角已爬满了白发。在村里他算是年龄最大的医生,而且医术高明。据说他年轻时在城里大医院工作过,似乎还是军医大学毕业的,后来个人出了点问题才回到农村。印象中他戴着一幅眼镜,穿着也比较得体,给人很有学问的感觉。说话、处事根本不像农村人,性格也很温和。
, 百拇医药
    当时赵大夫在村里的医生中算是最有威望的,但诊所的效益却不是很好。或者说,他精于看病,却疏于经营。我父亲和赵大夫交情不错,听父亲讲,赵大夫喜欢喝酒、打牌,行为有些懒散,大手大脚。农村诊所收费本来就低廉,利润很低,如果不细心经营的话,很难有什么赚头。

    从我记事起,因为经济问题,赵大夫搬了几次家,中间还一度停了诊所。不过大家都知道他会看病,生病还是会找他,他家里也多少备点常用药。后来诊所还是重新开了起来。

    赵大夫有两个儿子,都跟他多少学过一点医术。儿子除了帮忙卖药,也偶尔给病人打打针。小诊所才勉强维持下去。毕竟在农村,卖药、看病还是有一些收入的。听父亲讲,赵大夫有些怀才不遇,其实如果他好好经营,附近没有哪个医生能竞争得过他。

    这中间有一件趣事:赵大夫因为偷树还被村里抓到过一次,据说被绑到了树上。不过,在农村,盖房子、做农活都需要树木,偷一两棵树倒也不算什么大事。
, 百拇医药
    志向远大的金大夫

    在其他乡村医生中,金大夫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医生。不仅因为他的医术,还缘于他和父亲的交情。

    金大夫不是本村人,是后来才搬来的。金大夫来到村里后,就租用村委会的房子,在旁边开了一个诊所,相当于现在的村卫生室。但也是自负盈亏的私人诊所。不过规模上是村里最大的,诊所面积稍大一些,有两三个房间,后来还花上万元买了一台透视机,可以拍X片。他的生意是村里最好的。

    父亲那时在村委会旁边的小学当校长,和金大夫经常有来往,学校小学生的疫苗就是金大夫给打的。我生病了,父亲就领我到金大夫的诊所看。

    印象中,金大夫高大英俊,很年轻有为的样子,非常好学,他的桌子上摆满了医学书籍。而且他看病时很认真,会从理论上给病人讲解疾病的起源。我到他那看过好多次病,多数是发烧、感冒。有一次,他还给我开了不少中药,说能祛我的肺炎根,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金大夫勤奋好学,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从那时候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乡村医生。果然,在村里干了几年,挣了一些钱后,他就到省城郊区开了一家诊所,据说生意也不错。后来随着我到外地上学,渐渐和他失去了联系。不过在工作后还见过他一次,那时我在媒体工作,他找我询问刊登广告的事宜,他还说自己建了一个网站。后来我们也没再联系。

    前几天,我在一个糖尿病网站上无意中搜索到了金大夫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自称有“金氏疗法”治疗糖尿病很有效,还有一些学术头衔。我打电话不通,发了电子邮件给他,至今无回复。不知道他发展得怎么样了。相信他会越做越好的。

    医患如亲朋

    印象中还有一位姓刘的医生,我上中学时去他那打过几次吊针,每次去都是他妻子扎针,扎针的技术不错。刘大夫的父亲是乡里有名的医生,还当过镇卫生院的院长。刘大夫不太爱说话,跟我家来往也很少,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
, 百拇医药
    回忆了几位乡村医生,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首先医术都不错,有一定的文化素质,都喜欢看书,绝非庸医。在我的印象中,村里治死人的情况还没听说过;第二,服务态度好,其实在农村,根本谈不上服务态度,因为彼此都很熟悉,很多都是沾亲带故,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只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比如赵大夫,我们家和他没有直接的亲戚关系,但他的女婿陈家和我家就有点远亲;刘大夫的妻子姓田,跟我家也有远亲。后来我家搬到镇上,离刘大夫父亲家很近,经常往来,也算有点缘分。

    由于彼此熟悉甚至关系很好,乡村医生哪有板着脸看病的?这与城里的医生确实有天壤之别。如果医生服务态度不好,恐怕他在这个村子也别想呆下去了。像我小时候的那个村,除了金大夫的诊所外,其他的大夫都是在自己的家里,辟出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作药房,看病、诊断就在所谓的自家客厅里。冬天,患者来打吊针,就躺在医生家的炕头上,感觉很温暖,跟在自己家一样。因此,乡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确实是非常融洽的。这种如沐春风的就医感觉在大城市里很难感受到。如果你在农村生活过,再到城里医院转转,你就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看病贵、看病难了。由于有的村离镇、县都较远,乡村医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健康问题。

    回忆过后,感慨良多。不知道这些乡村医生现在境况如何?不过我想,随着现在的乡村医疗卫生政策越来越好,农民健康需求不断增强,乡村医生应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17期, http://www.100md.com(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