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971869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诊断;,疾病模型,动物,1建立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的基本思路,2加强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3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及探索,参考文献:
     摘要:分析近年来脾胃湿热证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尚须深入,以期进一步统一;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脾胃湿热证模型,故建立理想的、较为公认的脾胃湿热证模型迫在眉睫;关于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比较分散,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有待大力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脾胃湿热证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脾胃湿热/诊断; 疾病模型,动物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1],脾胃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72个,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多数,约为389%[2]。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许多研究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组织病理学、胃肠动力学、免疫学、神经内分泌、能量代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建立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的基本思路

    目前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订的《胃痞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89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995年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及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以及一些地方的医学会、研究院所等单位为了研究的需要,自行拟订的标准,如福建省脾胃学说研究会[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3]的诊断标准。

    上述标准在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点,如均强调黄腻苔为诊断脾胃湿热证的必备舌象,均有食欲不振或纳差、大便溏而不爽或有粘液等症状。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大多是某地区、某单位、某些专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制定而成的,所以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而且每个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获得广泛性的支持。诊断标准不能统一,使得研究得出的结论无法进行合理的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对我研究所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通过详细整理有关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归纳出脾胃湿热证的有关症状104种,设计出专家问卷调查表,进而向全国范围内知名的中医脾胃病学专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临床病例的调查和治疗,经统计学分析后,初步建立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为肢体酸重、如绵裹首、舌苔黄腻、粘液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7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