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3期
编号:10976291
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19例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3期
肠病,,缺血性肠病;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1缺血性肠病与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2结肠镜检查,3放射学检查,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治疗,5中药
     【摘要】 目的 探讨正确判断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方法和及时处理的重要临床意义,及中药的应用技巧。方法 19例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主要的临床表现,并配合结肠镜检查、放射学检查、CT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基本采用对症保守的并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法。其中,中药尤其强调活血止血法。结果 19例患者均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所致,于1.5年后又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其他患者未做定期随访。结论 掌握正确判断的方法,及时处理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有重要临床意义。避免急诊手术和盲目止血等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同时,重视消瘀之法,活血止血法确实是中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法,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IC)是老年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缺血的60%左右,占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3%~9%。其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黏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1~4]。当缺血性肠病发生时,由于肠壁的缺血,患者除出现腹痛、便血等典型症状外,还可有多种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确判断及时处理肠功能紊乱,对缺血性肠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2年来(2002年7月~2004年8月)对19例诊断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缺血性肠病与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缺血,其临床表现类似,虽然大多数症状和体征无特殊性,但仍有其特点,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伴有明显便意,在之后的24h内便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匀,出血量不大,极少需输血,否则需考虑其他诊断。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19例患者中,缺血性肠病时腹痛19例,便血17例,出现肠功能紊乱所致的恶心、呕吐的4例,伴有腹胀、腹泻、便秘症状分别为5例、4例和2例。

    2 结肠镜检查

    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根据结肠病变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严重程度,一般将IC分为2型,为非坏疽性和坏疽性。其中,非坏疽性又分为一过型和慢性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