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信息
编号:10977025
架上书堆方是富——谈名医藏书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39期
     我国中医耳鼻喉科泰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年逾九旬,犹能撰写医话,每月二篇,十年不辍。干老一生读书、买书、著书,也喜欢藏书。家中并无豪华摆设,却有一室图书,1990年被评为“金陵十大藏书状元”之一。大学者匡亚明手书一联相赠:“三星唯缺禄,一屋独多书。”

    大凡名医,无不喜欢读书,很多人还喜欢藏书,著名的有丁福保、谢利恒、萧龙友、秦伯未、裘沛然等。20世纪上半叶,中医著作方面一般公认下列医书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谢利恒《中国医学大辞典》、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可巧的是,这几位名医作者都是大藏书家,其中后三位被并称为“江南三大中医藏书家”。

    先说曹炳章(1877-1956),绍兴名医。爱书如命,尤其喜欢收集医学书籍。平日生活俭朴,衣食不计,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只要欣逢好书,倾囊而出也要购之到手。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已经收集医书5800多种,自谓“书富家贫”。孰料1912年书房遭遇大火,藏书尽付一炬。痛惜之余,从头开始收集,一番努力,又拥有了3800多种医书。由于藏书丰富,时人评其“藏书满家,海内推为第一”。1936年曹先生将所藏医籍校勘、评注、整理出版365种,名之为《中国医学大成》,为中医出版史上一大壮举,对保存和整理中医文献做出巨大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再说裘吉生(1873-1947),与曹炳章系同乡。一生节衣缩食,罄其所有搜求海内外医学书籍,数十年间不辞辛苦,不惜重金,千方百计搜集中医孤本、抄本、善本等医药书籍共4千余种。为了弘扬医学,广使医书传布,他先后校勘、评注、整理出版了《医药丛书》、《国医百家》、《三三医书》等,总计230多种。1936年,裘先生拟将《三三医书》等精选集成,刊印发行,定名为《珍本医书集成》。由于资金不足,遂与上海世界书局协商,由裘吉生供稿,书局出版。签约条件十分苛刻,稿费不给一文,只给新书若干为酬。裘先生志在传播医学,坦然接受条件。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印了《珍本医书集成》,裘翁当含笑于九泉矣。

    最后说一说陈存仁(1908-1990),沪上名医。陈先生成名较早,且善于筹策,长于理财,在沪上名医中可算富翁。早年便立定志向广藏医书,一年工夫竟买遍上海滩,几乎再也买不到自己未备之书了。1930年打道北京,专程到琉璃厂购书,自谓“等于瘾君子到了云南(大烟产地)”。他找到琉璃厂最大一家书店富晋书社,递上自己的藏书目录,然后交待:“凡是目录中没有的,我一律都要买。”掌柜跑遍琉璃厂各家书店,将陈先生书目中未备之医籍全部收来,总共1千多种,陈先生悉数买下,书款总计银洋3150元,可见陈先生购书何等慷慨。1936年开始,陈存仁先后6次赴日本专程购书,共收集到日本汉医著作4百余种。历多年“朝收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近1千万卷,时人罕有其匹。陈存仁主编出版的书,除《中国药学大辞典》外,尚有《皇汉医学丛书》14卷72种,《存仁医学丛书》(香港版)等,可谓著作等身矣。

    我国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1906-1998),为研究医史的需要,对于古代医藉收藏不遗余力,虽经济并不宽裕,但遇到善本,必欲购之而后快。曾撰文谈其搜求古籍甘苦:“有求之十年不得而一日遇之者,有辗转推求而始得之者,有既失而复得者,亦有失之交臂,如象罔之珠,不可再得者……”先生认为,“书物为天下公器,苟吾不用,宜速散去。”1984年,范先生78岁时,毅然将全部藏书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实现了早年愿望。其中有宋、元、明代刻本90多种,有的已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蒲松龄云:“架上书堆方是富”,道出了士人的精神追求与藏书情结。历史上有多少医者由藏书满架、学富五车而成为名医的呢?怕是数不清了。, 百拇医药(张存悌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