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643
他们,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59期(总第2313期 2006.05.26)
     为了奖励和表彰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代表,由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医师协会惠氏杯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表彰活动,于5月19日在长沙举行颁奖典礼。

    “杰出精神科医师奖”是目前中国精神医学领域的最高奖,本次获得这一殊荣的10位精神科医师,都是把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从事精神卫生的临床、教学、科研逾50载。他们,在各自的研究和学科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长期以来,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受到歧视甚至虐待。由于服务于这个特殊的群体,精神科医生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一些人的“另眼相看”。我们要述说的这10位领军人物,半个世纪以来不但要在相对其他学科艰苦的环境中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还要担当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者、患者权利的保护者、社会偏见的斗争者和精神卫生政策的呼吁者。如今,他们都已届古稀之年,但基本都还坚持在一线工作,他们心里想的仍都还是为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尽一分力量。
, 百拇医药
    沈渔邨:女院士一辈子的精神卫生情结

    【人物档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获奖理由】半个世纪以来,沈渔邨引领着中国精神医学的发展方向。她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最重要的开创者,是中国精神医学界惟一的工程院院士。

    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是解放后在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艰苦地发展起来的,检测的仪器、设备、工具等极其缺乏。熟悉沈渔邨院士的人告诉记者,沈院士总是利用出访国外的机会,留心国外精神科的临床技术,看到新的工具、设备等,就掏出自己出访的补贴,想方设法把新设备买回来。沈院士的丈夫是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钱老很支持她的外事活动,十多年前,由于沈院士所在的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经费紧张,钱老就和沈院士在家中招待来访的外国专家。这些,只是沈院士开展国际交流,尽力缩短我国精神卫生学科和国际上的差距的几个细节。事实上,沈渔院士为了让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够紧跟国际前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也被称为“不是外交家的外交家”。
, 百拇医药
    上世纪50年代,沈渔邨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约束病人的旧管理模式,创立人工冬眠新疗法;70年代,她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获得成功,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80年代,她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全国首次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得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她还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抑郁症病人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理研究,1993年分别获得卫生部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后,沈渔邨说:“我所做出的成果,都是集体的;我组织开展的项目,都是群众性的。比如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我们全所医护人员连续3年,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带着饭盒,到农村田间了解农村精神病的防治情况。那个全国首次的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是全国165名精神科医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他的获奖项目、编写的教材,也是在同事们的支持下完成的,荣誉应该属于我们精神科医师的集体。”
, http://www.100md.com
    “大家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带着饭盒到农村”,这只是沈渔邨院士对当时艰苦条件的轻描淡写,其实,他们当时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时是历尽艰辛的。据说有一次遇到大雨引发洪水,沈院士的鞋子都被冲走了,她就光脚在乡间小路上一直走到农民家。

    记者请沈院士谈谈这半个世纪以来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故事,她想了想说,这一辈子的事,三言两语哪里说得清。了解她的人都知道,沈院士不善言谈,只有谈起工作她才有说不完的话。

    陈学诗: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人物档案】北京安定医院名誉院长。2006年5月1日病逝。

    【获奖理由】陈学诗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精神卫生领域的杰出人才,开创了中国心理卫生事业,在老年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他是中国最资深的精神病学家,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先驱。
, 百拇医药
    4月底,“首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结果揭晓,医院领导和同事们去看望正躺在病榻上的89岁高龄的陈学诗教授并向他表示祝贺,宽大的病服包裹着陈老瘦弱的身躯,让人看了心酸。陈老颤颤地说:“我是人民的医生,必须为人民服务。”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等到颁奖的那一天,陈老就离开了他热爱的精神卫生事业。

    “我是人民的医生,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于陈学诗这样的老知识分子,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历史责任。

    1947年,陈学诗任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首任院长,为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创立及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国解放后,奉卫生部的指示,陈学诗担任神经精神科专业人员培训中心主任,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神经精神科专业人员,同时他还在上海同德医学院等9所高等医学院校授课,可谓桃李满天下。

    60年的从医生涯,陈老为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他主持研究的“老年抑郁障碍的主动音乐治疗”,以全新的治疗模式改变了原来单一药物治疗的纯生物模式,为国内首创;“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患者的隐匿性抑郁”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使我国广大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从此获得了正确的诊疗;历时6年,牵头编制我国第一套专门用于幼儿标准化人格评估的工具——《幼儿人格量表》,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这一领域的空白。
, 百拇医药
    陈学诗教授,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专家,一个从医64年的学者,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师长,他用实际行动饯行了希波克拉底的高尚誓言。

    何鼎雄:我院的第一个病人是我接诊的

    【人物档案】陕西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获奖理由】何鼎雄为陕西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在国内首次将碳酸锂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全国推广普及了。

    1957年,服从组织的安排,年轻的何鼎雄从内科调到陕西省精神病医院,开始了将近50年的精神科医师的事业生涯。“我是医院当时仅有的3名医生中的一个,我们医院的第一个病人是我接诊的。”回忆当时的情景,何鼎雄说,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去精神科,但组织的安排,没有什么可说的,不会看也得上。

    何鼎雄说,作为一个精神科医师,最重要的是要和病人交上朋友,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其他科不同,精神科的治疗主要是一个与患者交流感情的过程,交流的好坏对治疗起很大作用,交流得越好,病人越配合治疗,治疗效果就越好。何鼎雄说,其实精神科环境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恶劣,“精神科比其他科都安静、干净”。但精神科的护理部非常辛苦,“最辛苦的是护士,挨打的也都是护士”。何鼎雄说荣誉应该归功于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 http://www.100md.com
    刘协和:有了学生,死不足惜

    【人物档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刘协和是新中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开创者,中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医学专家。

    “精神病人真的很可怜,因为他们自己感觉不到痛苦,不会主动要求治疗……精神科其实也没有那么危险,暴力攻击医护人员的是很少数的。只要了解了规律,就能够避免。”在普通人看来,瘦小而弱不禁风的刘协和教授,在与精神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伤害,但刘协和自己非常从容。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经历,刘协和说自己无非做了3件事:将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从国外学到一些知识,引进并开发了一些课题;把学到的知识用来为病人服务。所以,获奖后,刘协和说要感谢老师传道、感谢同道支持、感谢病人和家属信任。
, http://www.100md.com
    在这3件事中,刘协和认为最值得说的就是培养了一批学生。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有5%愿意从事精神科工作,由于人才缺乏,精神科发展很慢,这令刘协和很着急。1980年,他赴英国学习专科人才的培养,之后回国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到2005年,刘协和已经为国家培养了50多个研究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延续要靠子女,事业的延续要靠学生。人总要死,但有了学生就不怕了,知识就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刘协和希望学生都能超过老师,“这样才能发展。”

    刘协和被同道尊为我国司法精神病学泰斗。1986年刘协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司法精神病学教研室,成为新中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开创者。1985年,他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先后修改10稿,为我国精神卫生法的拟订作出了重大贡献。

    臧德馨:湖北省精神医学奠基人

    【人物档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主任医师。
, http://www.100md.com
    【获奖理由】臧德馨是湖北省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他在司法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临床治疗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精神卫生领域,同道们都公认臧德馨教授一手开创和推动了湖北省精神卫生事业。他参与创立了武汉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暨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司法精神病鉴定委员会、武汉大学精神卫生专业,帮助湖北省多个地区成立精神病专科医院,建立和完善了湖北省精神疾病防治网络。

    臧德馨从医51年,对生物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研究深入,相关研究多次获得奖励。经他诊治的患者分布于世界各地。

    他至今仍坚持每周出专家门诊及教学查房,继续为精神医学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邵嘉伟:愿把三晋当江南

    【人物档案】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教授,名誉院长。
, http://www.100md.com
    【获奖理由】邵嘉伟是山西省精神医学界的精神领袖,是精神科临床医生的道德楷模。

    1954年,年方25岁的杭州青年邵嘉伟从浙江大学医学院一毕业,就告别双亲,离开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了地处黄土高坡的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家大医院工作。工作中,他遇到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因亲人得不到有效救治而犯愁,这令他的心隐隐作痛。本来就对精神病学情有独钟的他发现,在偌大的山西省,精神卫生竟是一项空白: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没有精神科医生,更没有一家精神病医院……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旋起来:在山西尽快开办一所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山西省卫生厅的肯定,并指派他作为成员之一筹备和创建省立第一所精神病医院。1955年,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正式诞生。从此,山西精神卫生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而邵嘉伟的名字与山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山西这片黄土高坡上,邵嘉伟一干就是50多年,在他的推动下,山西省构建了省、地市、县乡三级精神疾病防治网。
, 百拇医药
    凭邵嘉伟的资历和地位,房子、车子、票子,早该要啥有啥。可谁也不会想到他住的房子,还是15年前医院分给他的单元楼房;车子,因他所在的单位至今不通公交车,领导给他备了小车,他不要,硬是与职工们一道挤班车;票子,每月除了工资,额外只有400元津贴。这就是邵嘉伟的“家底”,这就是他的“财富”。

    他说,富足的表现并不只在于物质范畴,更多的应在精神领域;一个人如果精神富足了,即便物质上贫穷,从人生价值来看,算不上真正的贫穷。

    沈其杰:中国情感障碍疾病诊疗的开创者

    【人物档案】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获奖理由】沈其杰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精神卫生事业,开创了中国情感障碍的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是中国情感障碍疾病诊疗的先行者。

    1981年,沈其杰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考察期间,发现美国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思维已扭转了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间误诊的可能,而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概念仍受到以单纯症状学特点作为诊断依据的束缚。回国后,他提出引进和学习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及诊断手册”的建议,并提出制订中国情感障碍诊断概念及诊断标准的工作计划。通过对情感障碍误诊原因的临床总结,他为纠正国内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间诊断概念的混淆提供了客观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从1982年开始,他开始在全国推广和普及情感障碍疾病。1984年,他向中华精神科学会建议并参与筹划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情感障碍学术会。会议期间由沈教授组成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制订小组,制订出我国第一份可操作性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并在国内试用。

    沈教授发现医生对情感障碍中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的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率低,尤其是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他领导研究小组对双相障碍进行系统前瞻性临床研究,并在各地进行双相障碍临床诊疗及研究进展的学术讲座,提高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技巧及正规治疗措施。

    直到今天,沈其杰教授仍然坚持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我国情感障碍的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的开展。

    翟书涛:预防自杀,为了每年28万条生命

    【人物档案】南京脑科医院教授。

    【获奖理由】翟书涛开创了中国自杀危机干预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妇女精神卫生和人格障碍的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的开创性贡献。
, 百拇医药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这是一组多么令人痛心的数字。

    1950年,大学一毕业的翟书涛就被分配到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工作至今。1985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的工作,并由于贡献突出被国际自杀协会授予“爱尔温•润格奖”。想到每年28万条鲜活的生命只因一时的想不开而消逝,翟书涛就感到心痛,下决心亲手建立一个危机干预中心,帮助身处逆境的人度过难关,降低自杀率。1991年,国内首家危机干预中心——南京危机干预中心诞生了。中心开展电话服务、面对面会谈、书信咨询和家庭社会干预4项服务。翟书涛还把危机干预中心的热线电话登记在114查号台上。在他的推动下,199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批准成立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

    翟书涛在人格障碍和妇女精神卫生方面也有深厚造诣。他率先开展对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指出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判断其责任能力时应考虑其社会危害性,而不要轻易判定为限定责任能力。他在国内开设首个妇女精神卫生门诊,成立妇女精神卫生研究室,对经前综合征和精神疾病、产后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绝经期综合征与精神疾病等方面均作了深入的探索。
, 百拇医药
    获奖后,谈到当前的人生目标,翟书涛幽默地说,他要锻炼身体,多活几年,目的是更好更多地为病人服务。

    杨德森:质朴率真不服老

    【人物档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二医院教授。

    【获奖理由】杨德森为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培养了最多的优秀人才;他创建了中国行为医学,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感谢在座的全体同仁在我去世之前给我这个荣誉。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今天平均年龄大概80岁的10名获奖者中,我算是比较年轻的,排名第八。这说明我还年轻,还能工作。”颁奖典礼上,杨德森夹杂着湖南口音的一席幽默的不服老的宣言,让礼堂里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1954,杨德森大学毕业的第一选择就是精神科。上世纪70年代,错误的思潮肆虐全国,侵袭医学界,有人违心地迎合潮流,提出:精神病是与世界观有密切联系的大脑技能失调,应该靠政治思想工作来治疗。在噤若寒蝉的年代,杨德森敢于直言,并撰文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剖析这种谬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不少学者提出取消精神病、神经症的划分,取消神经衰弱这一疾病实体。杨德森仔细分析,认为这些变化只不过是概念的更换,实际意义不大。在他主持的中国诊断与分类系统中,不仅未随波逐流,反而据理力争,使得国际分类系统仍然保留神经衰弱这一诊断类别。随后,他又发起了对神经衰弱的争鸣,使我国精神病学界对这一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百拇医药
    中国的庄子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为而不争的行为原则、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让杨德森得到启发,他结合吸收现代认知疗法的成功经验,建立了道家认知疗法,实现了心理治疗本土化,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心理治疗。杨德森还主持制定我国首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创建了我国的行为医学事业;他还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已经为国家培养出50多名研究生。

    不服老的杨德森这样夸奖自己:脑子反应很快、眼睛能看6号字、耳朵能听悄悄话,“特别是讲我坏话的悄悄话,呵呵”。“我要继续用我的脑、我的这颗心、我的这张嘴,继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继续培养年轻一代。”

    严和骎:创建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的“上海模式”

    【人物档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获奖理由】严和骎创建了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的“上海模式”,在中国的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http://www.100md.com
    提起严和教授,人们就会想起他创建的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的“上海模式”。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和开拓了我国专业心理学和精神病社区服务,实践、探索社区在精神疾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和实施模式。他主持研究的上海市社区精神病防治模式,被国际上称为“上海模式”;90年代初,他组织了上海、杭州等5大城市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病人的家属开展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发现开展家庭教育对减少病人复发、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减轻照料者的负担均有显著效果。1992年,世界心理康复协会授予严和“亚历山大•格兰尼克”大奖。

    严和的同事介绍了他从医中的一件小事:一次,一位外地病人千里迢迢慕名来找严教授看病,不巧严教授自己正患病输液;他听说以后,立即拔掉点滴,直奔门诊为病人看病。当病人得知严教授带病为他治病时,激动得要给严教授下跪。严教授扶着病人说:这是医生的职责,只要你的病看好了,我就放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严和在获奖后对自己的鞭策。现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他,仍活跃在教学、临床一线。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9期, 百拇医药(王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