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6年第4期
编号:10978940
宫颈糜烂局部检测衣原体及支原体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6年第4期
     【摘要】 目的 通过对150例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局部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为恰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本医院门诊对150例宫颈糜烂患者以专用试管分别取宫颈糜烂面及颈管分泌物进行检测,并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 宫颈糜烂面CT感染率为24.67%,UU感染率为35.33%,两者合并感染率为10.00%。宫颈管CT感染率为27.33%,UU感染率为41.33%,两者合并感染率为13.31%。结论 对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患者应行CT及UU检测,结果阳性者先针对病因治疗,然后治疗糜烂,以提高疗效并防止复发。

    【关键词】 宫颈糜烂;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

    宫颈糜烂为慢性子宫颈炎之病理表现。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厌氧菌,其次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1]。为明确宫颈糜烂局部有无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感染,进行此项研究,为今后恰当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2005年10月,从妇科门诊主诉白带增多的初诊患者中随机选取宫颈糜烂患者150例,年龄21~42岁,平均31.5岁。均为已婚妇女,有孕产史者135例,占90.0%;未孕者15例。按糜烂程度分轻、中、重度各50例;按糜烂病变分类:单纯糜烂40例,颗粒型糜烂75例,乳突型糜烂35例。全部病例均经白带常规检查,除外滴虫、念珠菌及淋球菌之感染,CT及UU取材后,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癌病变。

    1.2 方法 暴露宫颈后,以干棉球擦去宫颈表面黏液或白带后,用CT及UU专用检测的试管及棉签同时在两个部位取材,首先紧贴下唇糜烂中心,斜面滚动3周插入试管内,然后从颈管内2cm处黏膜表面旋转2周,取出分泌物分别插入试管内,送检验中心检测,最后以液基细胞专用毛刷自颈管取材送检。

    1.2.1 CT的检测方法 采用沙眼衣原体抗原快速免疫检测法(Clearview),试剂盒提供统一的控制功能,在控制窗出现一条线即表明测试操作正确,在结果窗中出现一条线表明在提取液中含有衣原体抗原。

    1.2.2 UU的检测方法 采用培养法。试剂盒根据NC-CLS公布的标准,采用肉汤稀释法原理设计而成。集培养、型别鉴定、定量药敏试验于一身,1次试验即可确定感染支原体的型别。同时测出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1.3 统计学处理 感染率之间的比较进行t检验,糜烂表面与宫颈黏膜CT及UU之感染率比行直线相关检测相关系数(r)。

     2 结果

    2.1 CT及UU感染率与宫颈糜烂范围的关系 按糜烂轻、中、重三度之范围,CT感染率依次为22.0%、28.0%及26.0%。三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UU之感染率依次为28.0%、30.0%及28.0%,三者之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CT及UU合并感染率依次为5.0%、10.0%及12.0%,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CT及UU感染率与宫颈糜烂病变程度关系 见表1。表1 各种宫颈糜烂病变程度的CT与UU感染率 自表1可见,无论CT或UU以及两者合并感染率之高低均为糜烂之病变程度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次为乳突型、颗粒型及单纯型。

    2.3 宫颈糜烂表面CT及UU感染与颈管CT及UU感染的相关性 见表2。表2 宫颈糜烂表面及颈管黏膜之CT及UU感染相关性 表2提示,无论CT、UU或两者并存感染率,均说明糜烂局部之感染率与宫颈管之感染率有紧密的联系。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虽有少数青春期少女因雌激素水平过高造成所谓先天性糜烂,但大多数宫颈糜烂者(89%为育龄妇女),仍然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宫颈炎的后果[2]。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手段的发展,各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的检测已列入日程[2]。关于解脲支原体,在正常人群、家畜、禽类均有携带者[3],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从生殖道检出支原体,不一定是感染,但未见大样本的普查资料。笔者认为,如受检查有临床症状,妇检又发现有宫颈炎体征,应当考虑有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解脲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均有致病性,经性传播引起泌尿生殖道炎症,而且这两种病原体与柱状上皮细胞亲和力较强[3~5]。宫颈糜烂表面覆有一层柱状上皮,抵抗力较弱,易受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感染。本文150例宫颈糜烂患者均以白带增多就诊,自宫颈糜烂局部直接取材检测CT的感染率为24.67%,UU感染率为35.33%,两者并发感染为10.00%,说明CT或UU为宫颈糜烂病原体之一。CT及UU为单核细胞型微生物,现已归类为细菌属,为小于细菌、大于病毒的一类小型微生物,对热抵抗力低,一般在55~60℃,经10~15min即被杀死[3]。

    本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糜烂局部CT与UU感染与糜烂面大小无关,但与糜烂病变程度相关,无论CT或UU其感染率高低,依次为乳突型、颗粒型与单纯型,前两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突型CT及UU之感染率高于颗粒型,当然与单纯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对乳突型及颗粒型糜烂更应检测CT及UU之感染情况。

    宫颈糜烂局部与宫颈管CT与UU感染率之相关性呈完全正相关,因糜烂表面为柱状上皮,有CT或UU感染的特异性[4,5],宫颈糜烂是宫颈炎常见病理改变,是颈管内膜的病理表现。虽糜烂与颈管之CT与UU感染呈完全正相关,但颈管CT及UU感染率高于糜烂局部,说明不能以颈管之CT或UU阳性代表糜烂局部的CT及UU之感染,因糜烂之感染另有其他病原体。

    本院妇科门诊对宫颈糜烂患者检出CT和UU阳性者用阿希米片剂,每日1片,放在阴道最深处。局部治疗,6天1个疗程。如果UU阳性者加取其药敏试验用最敏感药物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已治疗120例,治疗过程中可见自糜烂周边向心性长出新生上皮,疗程结束后糜烂面已修复1/2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5.

    2 韩雪松.慢性宫颈炎病因学进展.云南医药,2003,24(2):156-157.

    3 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6,251.

    4 刘恩令.女性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现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增刊):153.

    5 刘军,陈健华.女性沙眼衣原体503例与解脲支原体403例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增刊):97.

    作者单位: 528318 广东佛山,佛山市顺德龙江医院

    (编辑:齐 永), 百拇医药(谭玉冰,姚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