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四川精神卫生》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79276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对照分析
http://www.100md.com 《四川精神卫生》 2006年第1期
     本文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防御机制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旨在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现报道于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①研究组系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和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心理科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48例;诊断符合CCMD-2-R中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对照组系某医院的健康职工,共69例。所有问卷均收集于2004年1月至10月。所有被试者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6~67岁。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为工具[1],该问卷有88个条目,包括24种防御机制,结构为4个因子,分别为因子1-不成熟防御机制(F1):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8项;因子2-成熟型防御机制(F2):升华、压抑、幽默3项;中间型防御机制(F3):反向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和期望13项;掩饰因子(F4)。每个条目采用1~9级评定。评定前由医师分别向被试说明填写问卷的方法及要求,并消除被试者顾虑,由被试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并保证答卷有效。防御机制得分越高,表明应用该机制的频度越大。掩饰因子得分越高说明掩饰性越低。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DSQ因子分值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DSQ因子分值的比较(略)

    由表1显示,在F1、F2、F3、F4方面,研究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并且F1、F2有极显著差异,F3有显著差异,掩饰上无明显差异。

    22 DSQ防御机制分值的比较(见表2)。

    表2 DSQ防御机制分值的比较(略)

    表2显示,研究组在属于F1的8个项目和F3的8个项目方面分值均较高;在F2的3个项目和F3的5个项目方面分值均较低。并且在组成F1的防御机制中除了抱怨,F2的压抑、幽默,F3的期望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F3的同一化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主要功能,处于人的潜意识层,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既可以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2]。S.Freud和Anna Freud提出特殊的防御机制可能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特定的联系[3]。Bond和Vaillant研究发现不同的精神疾病之间存在防御方式的差异[4]。经典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特殊的防御机制可能和疾病或症状之间存在特定的联系[5]。可见防御机制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有关正常人防御机制的使用,我国李宁等[6]用DSQ用于普通人群的测试,得分以F1最低,F2最高,F3居中,与理论结构相吻合。本研究正常对照组也得出与之一致的结论,而精神分裂症组则表现为F1得分最高,F2得分居中,F3得分最低。

    有报道[7]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防御机制比正常人更多地应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在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成熟防御方式的使用上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与之不同,可能是因为样本差异所致,前者的样本主要以有妄想的患者为主,而本研究对有无妄想未作区分。

    本文在比较两组使用防御方式的差异方面表明,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组相比,在F1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上,F2的压抑、幽默防御机制上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更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有趣的是,正常人比精神分裂症更多使用F3的期望,按照Vaillant等[8]关于防御机制的三级分法,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期望,期望属于成熟的防御机制,表明两者在防御方式的使用上只有成熟和不成熟的差异。与A.Frued[9]提出各种防御方式好比是一个连续谱,一端是精神病性的,另一端是成熟的理论相一致,是否可用DSQ区分筛选精神障碍患者,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可从患者的防御机制入手,促使患者减少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增加成熟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从而达到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6~52.

    2 Geoge E,Vaillant.Ego mechanisms of defense and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Adaptation to life,1995.78~79.

    3 Spinhove P,Kooiman CG. Defense style in depressed and anxious psychiatric outpatients:an explorative study:J Nerv Ment Dis,1997,185(2):87~94.

    4 David Nutt DM,Psych FRC.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symptoms.J Clin Psychiatry,1997,58(Suppl 8):11~16.

    5 Pollock,C Andrews,G.Defense styl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anxiety disorder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9,146(11),1500~1502.

    6 李宁,张银河.防御方式问卷在4309名再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3):100~102.

    7 秦士军,沈东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46~47.

    8 Vaillant GE.Theoretical hierarchy of adaptive ego mechanisms:A 30-year follow up of 30 men selectd for psychology health.Arch Gen Psychiatry,1976,33(5):535~545.

    9 Freud A.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London,Hogarth Press,1973.

    作者单位:510260 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尤红 孟宪璋)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宁布), 百拇医药(尤红 宁布 孟宪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