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980732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摘 要 目的 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1例浅部真菌病人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51例,外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每日1次;对照组50例,外用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每日2次。体股癣疗程2周,手足癣疗程4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2%和9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 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显著且安全。

    关键词 布替萘芬乳膏;特比萘芬乳膏;浅部真菌病

    为了观察1%布替萘芬乳膏(商品名:迈可抒,成都鹤鸣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004年3月~12月我们采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并与1%特比萘芬乳膏[商品名:兰美抒,中美史克(天津)制药公司生产]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入选标准:年龄14~65岁,性别不限,有典型的皮损,临床诊断为体癣、股癣、手癣或足癣,皮损真菌镜检阳性者;8周内未使用过全身抗真菌药或2周内未使用局部抗真菌药。排除标准:对盐酸布替萘芬或特比萘芬过敏者,8周内使用过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或2周内使用过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剔除标准:未按治疗方案完成全程治疗者,治疗期间合并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者。因副作用退出试验,不作为有效病例,但应进行安全性分析。

    1.1.2 一般情况

    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入选病例101例。其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14~65岁,平均32.5岁;病程1月~10年,平均2、3年,体股癣46例,手足癣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0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1%盐酸布替萘芬外涂患处,每日1次;对照组50例,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体股癣疗程2周,手足癣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并行真菌学检查。其中临床观察包括发红、痒感、鳞屑、水疱、糜烂、渗出、脱屑等症状,以及体征及不良反应。症状及体征按0~3级标准评分,即0=无,1=轻,2=中,3=重。

    1.3 疗效判断

    痊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减少>95%,真菌学镜检阴性。显效:治疗后评分减少>70%,<95%,真菌学镜检阴性。有效:治疗后评分减少>20%,<70%,真菌学镜检阴性。无效:治疗后评分减少<20%,真菌学镜检阳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有1例(2%)在用药2 d内出现用药部位红斑,均未经处理症状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

     3 讨 论

    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是一种新的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了真菌的角鲨环氧仕酶,导致麦角固醇合成缺乏和大量角鲨烯聚积,使真菌细胞膜合成受阻,从而起到抑杀真菌的作用[1,2]。该药对大多数致病皮肤癣菌,如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小致病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其抗真菌活性高于一般抗真菌药[3,4]。

    本组资料显示,1%盐酸布替萘芬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显著,每日外用1次,治疗体股癣2周,手足癣4周时临床治愈率及总效率分别为66.7%和92%,而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72%和9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这可能是两种药物均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皆为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机理有关。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继续用药后症状自行缓解,没有影响治疗。

    盐酸布替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

     参考文献

    [1]冉立平,阳眉,李桂明,等. 1%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随机单盲对照为中心临床试验[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0):645.

    [2]王爱平,李若瑜,杨海珍,等. 1%盐酸布替萘芬溶液治疗趾间型足癣和体股癣随机双盲照试验[J].中国药理学杂志,2001,17(5):344.

    [3]李勇,廖万清. 布替萘芬及其临床应用[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39.

    [4] McNeely W , Spencer CM. Butenafine[J].Drugs, 1998,55(3): 405.

    (广东省惠州市皮肤病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8), http://www.100md.com(许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