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技杂志》 > 2006年第7期
编号:10981271
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7期
1蛋白质肿瘤标志物,2重要酶类及其同工酶肿瘤标志物,3激素类肿瘤标志物,4鞘糖脂类肿瘤标志物,5病毒性肿瘤标志物,6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7癌基因及抑癌基因[5],8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组织产生或诱导产生的可以反映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是肿瘤组织特有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但目前还未找到这种正常组织中绝对不存在的肿瘤特异成分。人类对肿瘤标志物的认识最早可回溯到1846年,BenceJones从后来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尿液中发现的BenceJones蛋白,其本质为浆细胞瘤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轻链的二聚体,因分子量小,可以从尿中排出。此后又发现一些肿瘤分泌的异位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等可作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芽细胞肿瘤的标志。20世纪40年代发现碱性磷酸酶在成骨肉瘤中显著增高。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某些同工酶与肿瘤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肿瘤的诊断。然而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诊断的普遍工具起始于1963年Abelev发现甲胎蛋白及1965年Gold和Freeman发现癌胚抗原以后[1]。目前肿瘤标志研究已从分子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肿瘤标志的概念,内容及应用都在不断地扩展。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分述于下。

    1 蛋白质肿瘤标志物

    1.1 甲胎蛋白(AFP) 由59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一多聚体糖蛋白,含糖4%,分子量69 063,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114q22区域。主要由胎肝合成,其次是卵黄囊,胃肠道黏膜及肾脏也能少量合成。肝细胞癌、卵黄囊肿瘤、胚胎性肿瘤以及一部分肝外肿瘤可重新合成胎儿期AFP而使血清AFP浓度上升。AFP为肝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200 ng/ml为可疑,>500 ng/ml可确诊,可用于肝癌普查、疗效观察及预后的判断。非肿瘤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AFP也可呈不同程度增高。一般说来,良性肝疾患血清AFP上升是暂时的,大多在2周~3周后下降或处于波动状态,常伴有转氨酶的同步或略早的上升;而恶性肝病的AFP常进行性升高,在早期时也无转氨酶上升。目前用LcA凝集素亲和免疫双相电泳等方法测定岩藻糖化的AFP来鉴别良、恶性肝病已在国内实验室中逐渐开展并取得满意效果[2]。

    1.2 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种细胞表面相关糖蛋白,分子量为150 000~300 000,其中45%为蛋白质。编码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早期胎儿的胃肠道、肝、胰均可产生CEA,成年胃肠道也能合成CEA并分泌入胃肠道。胃肠道肿瘤细胞因极性消失,CEA返流入淋巴和血流,导致血清CEA增高。97%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 μg/L以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