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学报》 > 2005年第3期
编号:11007416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第3期
     [摘要]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SCT图像。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影像表现分为炎症型、脓肿型、窦道瘘管型、混合型,各型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结论:MSCT检查有助于明确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多层螺旋CT; 诊断

    Diagnosis of plasma cell mastitis with multislice spiral CT

    WANG Song, MA HaiFeng, WANG XiFu, XU B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for plasma cell mastitis. Methods: Radiographs of MSCT for fortysix patients with plasma cell mastitis diagnos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MSCT of plasma cell mastiti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the inflammation type, the abscess type, the sinus and fistula type, and the mixed type, and each type had its ra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MSCT is helpful for diagnosing plasma cell mastitis and should be used as an examination of first choice for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lasma cell mastitis; multislice spiral CT; diagnosis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又称粉刺性乳痈、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以肿块为首发症状,术后复发率和误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全身各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内外有关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多层螺旋CT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46例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表现进行评价,探讨MSCT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3年3月~2004年10月间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46例,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5~40岁患者34例。上述病例均单侧乳腺发病,且均非哺乳期及妊娠期,临床症状多较轻,体检病变部位多位于乳晕下区,触诊有结节或肿块32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35例。

    1.2 MSCT检查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Plus四排螺旋CT扫描机,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腹部垫高,双侧肘部支撑,使双侧乳房自然下垂,从腋窝至双侧乳房下界进行靶扫描,包括双侧全部乳房。41例患者均先行MSCT平扫,再行增强。增强对比剂注射总量100 ml,注射速率4 ml/s,注药后45 s开始扫描。5例乳腺窦道瘘管形成者,经窦道口注入适量的65%泛影葡胺后,再进行CT平扫。以上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均相同:120 kV,300 mA,层厚1.25 mm,螺距1。所得扫描资料传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3D、SSD、VR及MPR等图像重建处理。

    1.3 MSCT表现评价 所得CT图像均由两名资深影像学诊断医师共同讨论阅片。主要对病变的部位、范围、有无脓肿、窦道瘘管、钙化,以及乳头、乳晕、主乳导管区、腋窝淋巴结、乳腺后间隙等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 平扫及增强MSCT表现 46例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影像表现可分为炎症型、脓肿型、窦道瘘管型、混合型,各型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

    2.1.1 炎症型 按累及范围分为晕周型和象限型两个亚型。

    2.1.1.1 晕周型 9例,病变局限在乳晕下和(或)乳晕周,表现为乳头不同程度的内陷,乳晕区皮肤的增厚及(或)晕下主乳腺导管区增宽,腺体间脂肪间隙消失,增强后病灶多呈轻度强化。

    2.1.1.2 象限型 16例,该型较晕周型病变有进展,除晕周型表现外,炎症还播散到乳腺深部。累及1个象限者有11例,累及2个象限者2例,累及3个象限及以上者3例。平扫CT显示病变多呈斑片样密度或稍高密度影,正常腺体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模糊、毛糙,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病灶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另外,病变周围可见类圆形小结节,平扫呈等密度,边界尚清,与斑片灶间有桥样条索影连接;增强后结节显示均匀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见图1。

    2.1.2 脓肿型 9例,此型病变范围亦较广泛,多累及3个或3个以上象限。表现为乳腺实质内脓肿或皮下脓肿形成,平扫CT显示乳腺实质结构紊乱,散在斑片灶,其间见索条影相延续,呈扁圆形,中心密度低,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脓肿旁可见播散性炎性结节,此外脓肿可累及皮肤造成局部皮肤增厚,甚至累及乳腺后间隙、胸前筋膜。见图2。

    2.1.3 窦道瘘管型 6例,由于窦道瘘管多呈潜行性,管腔含气少,平扫及增强较难发现,仅在窦道位置远离乳腺实质部分时显示。窦道多呈管道样结构,边缘毛糙,潜行至乳腺后间隙,强化不均,呈轻、中度强化。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经窦道(瘘管)口部注入适量对比剂后行MSCT扫描,图像后处理后可直观观察到窦道瘘管的走行、深度、分支情况以及与胸壁筋膜的关系等。结果显示窦道均呈潜行性,自乳晕部窦口斜向下,其中4例甚至直达胸壁后间隙,而后再分出支管,走行区均见支管及对比剂积聚的大小不等的腔。见图3~图5。

    2.1.4 混合型 6例,此型病变表现复杂多样,CT表现具有脓肿型与窦道型的影像特征。见图6。图1 左乳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炎症型象限亚型。三维(3D)重建并行病变乳房冠状位切面显示炎症所在位置。

    2.2 其它征象

    2.2.1 腺体内钙化 仅发现2例,呈颗粒状。

    2.2.2 腋窝淋巴结 病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25例,多呈椭圆形结节影,聚集或孤立。

    2.2.3 局部皮肤改变 全部病例均见局部皮肤增厚、水肿等。

    3 讨 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性化学性炎症,部分认为其实质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Haagensen[2]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乳腺导管扩张。乳头发育不良、内陷导致乳导管内类脂质分泌物排泄障碍,乳导管扩张,管壁炎细胞浸润及管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乳导管上皮破坏,腔内内容物溢出,刺激附近的腺体组织发生剧烈的抗原反应,导致脂肪坏死,大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引起本病。反复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致乳腺形成结节、肿块。纤维化可导致乳导管缩短、扭曲,加剧导管阻塞扩张;亦可致乳头内陷,或使原来有凹陷乳头更加内陷;局部皮肤因深部组织纤维化牵拉和炎性水肿可呈橘皮样外观。病情反复、进展时可形成顽固性深部脓疡、窦道,并易与乳导管贯通形成乳晕区瘘管。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率约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可发生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多为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和50~60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误诊率约为60%~90%,主要与乳腺癌和乳腺结核相混淆。临床上常因乳房内出现生长迅速、质地较硬的肿块而就诊,若肿块与皮肤黏连,局部皮肤红肿且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及乳头溢液,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则易被误诊为乳腺癌等,从而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因此,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MSCT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检出病灶能力强,图像质量好,并具有对病变进行任意位置、任意层厚的高质量影像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图像后处理优势;因此采用MSCT检查技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进行评价,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制定手术方案,并对病变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等。

    3.1 MSCT表现特征 关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分型,虽然林毅等[3]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而吴林生等[4]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实质团块型、脓肿形成型和导管扩张型;但上述分型均不能准确反映整个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理进展过程。笔者根据本研究中MSCT影像表现将其分为炎症型(分晕周型、象限型两个亚型)、脓肿型、窦道瘘管型、混合型。该分型能够反映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整个病理进展过程,有效反映病变临床各期的表现特征。

    炎症型: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晕周型和象限型两个亚型。晕周型9例,MSCT表现为乳头内陷、乳晕区皮肤增厚及(或)主乳导管区软组织影增宽。此型多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早期表现,临床上仅表现为乳头内陷、溢液。而乳头内陷被认为是发病和治疗后预后的关键[5]。象限型共16例,MSCT显示炎症波及范围越广,增强后强化程度更明显。其中,累及1个象限11例,2个象限2例,3个或3个以上象限3例。累及外上象限最多,达5例;甚至有7例累及到乳腺后间隙及胸前筋膜。病变周围的类圆形小结节,笔者称之为播散性炎性结节,平扫呈等密度,边界清,两者间见桥样连接;增强后炎性结节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播散性炎性结节及桥样连接在浆细胞性乳腺炎CT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脓肿型:脓肿形成是重要的临床手术指征之一,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脓肿呈散在分布,可能系主乳导管排出障碍导致不同象限的属支乳导管同时受累所致。本组有9例出现皮下脓肿,MSCT平扫呈扁圆形,中心低密度,邻近皮肤增厚,增强后可明确显示,呈明显环状强化,亦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特征表现。

    窦道瘘管型:由于窦道瘘管多呈潜行性,管腔内含气少,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对比,致MSCT影像上缺乏特征性,仅在窦道瘘管远离乳腺实质部分能够观察到。本组6例病例中,依据MSCT常规检查仅发现1例。而针对剩余5例,本研究对窦道瘘管注入对比剂后,随即行MS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明确显示窦道或瘘管,亦可显示有无支管、管腔、走行、深度以及与胸壁后间隙的关系等。

    混合型:兼具炎症、脓肿、窦道瘘管等各型表现。此型病情反复,多有手术史等,表现极其复杂。本组6例均通过MSCT检查及多种图像后处理获得了满意的图像,进行了正确诊断,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3.2 鉴别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应和急性乳腺炎、乳腺结核和乳腺癌相鉴别。根据病史、病程、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其与急性乳腺炎、乳腺结核鉴别不难;根据上述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表现及乳腺癌肿块有毛刺、成簇样钙化等二者也可以鉴别。另外腋窝淋巴结亦可反映乳腺病灶的性质。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检等,有助于定性诊断。

    总之,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不仅能检出晕周病变、播散性炎性结节以及散发的脓结节,亦能较好地显示病灶范围、深度、与胸壁前筋膜的关系以及腋窝淋巴结情况等;窦道瘘管造影还可以显示窦道瘘管有无支管、脓腔、走行、深度、以及与胸壁后间隙的关系等,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6]。因此,MSCT可以作为浆细胞性乳腺炎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希林, 左文述, 孙 敏, 等. 浆细胞性乳腺炎273例临床分析[J]. 医师进修杂志, 1996, 19(9): 2122.

    2 Haagensen CD. Disease of the breast[M]. Philadelphia and London: WB Saunders Co, 1956. 198.

    3 林 毅, 唐汉钧. 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2.

    4 吴林生, 朱世亮, 陈爱英, 等.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探讨[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2, 3(9): 720722.

    5 唐汉钧, 阙华发, 陈红风, 等. 切开拖线袪腐生肌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48例[J]. 中医杂志, 2000, 41(2): 99101.

    6 马海峰, 王夕富, 王 嵩.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诊断与进展[A]. 见林 毅, 唐汉钧主编. 乳腺病研究新进展[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4. 209212.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百拇医药(王嵩,马海峰,王夕富,徐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