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诊断治疗
编号:11013417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8日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的记载,并有“苦渴数饮”“热中善饥”“善食而瘦”等症状的描述。同时提出其发病是由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体质因素,和“此肥美之所发也……”的饮食因素及“怒则气上逆……热则消肌肤”的情志因素。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防治措施、预后判断等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诊治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产生系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的体质因素,和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等诱发因素导致燥热伤阴,久致气阴两虚,终致阴损及阳,痰瘀互阻,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先天禀赋不足的体质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载:“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说明五脏虚弱的体质因素是消渴病的内在基础,但五脏柔弱在消渴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推肾脏。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舍元阴元阳。元阳推动、激发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元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肾在消渴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景岳全书》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若素体肾气虚羸,精无所藏,精不化气,五脏失养,复因调摄失宜,肾不固摄,精微下注,发为消渴。故《外台秘要》载:“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济生方》曰:“消渴之疾,皆起于肾”;《医贯·消渴论》云:“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先天禀赋不足的体质因素和现代医学的遗传易感性相当一致。

    2,饮食不节,偏食偏嗜,形体肥胖:饮食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早在《素问·奇病论》解释消渴病“何以得之?”时就曾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更明确记载:“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宋《圣济总录》、明《景岳全书》等都有类似叙述。如张介宾曰:“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由于富贵之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体形肥胖,发为消渴。古人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和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3.情志内伤,郁火伤津:长期的情志不遂是糖尿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6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