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2年第1期
编号:11013741
大鼠 SAH模型改建及脑血流量变化
http://www.100md.com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局部脑血流量,大鼠SAH模型改建及脑血流量变化,1材料与方法,2结果,4讨论,参考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模型改建。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选用大鼠额极蛛网膜下腔插管注射自体血建立SAH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组织血流仪观察大鼠SAH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结果:rCBF测定值SAH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手术前后及SAH期间血压、心率、血气及脑温变化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SAH模型改进成功。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局部脑血流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可致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甚至脑梗塞,是脑外伤和脑动脉瘤患者发生SAH后致残、致死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设计了多种SAH动物模型,用来探讨SAH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颅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80%~90%的SAH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Willis环的分叉处[1]。本研究为了更真实的接近临床,选用了大鼠额极蛛网膜下腔插管注射自体血的SAH动物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SAH模型制作 二级雄性SD大鼠(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所提供)32只,每组4只,共8组,体重(280±20) g,大鼠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30~40 mg/kg,麻醉妥后,颅顶和腹股沟部去毛剂去毛,仰卧固定,分离右侧股动脉并向近心端插入PE-10管,连通多道生理记录仪,将动物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保持颅顶水平位置。沿颅顶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及骨膜,在前十字缝前5 mm、中线右侧3 mm处,小心将颅骨钻开一骨窗,此骨孔正好正位于前颅窝底与额极交界,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看清额极,用4号针头、轻挑硬脑膜,见清亮脑脊液(CSF),将改良后的PE-10导管细端(即拉丝成直径0.2~0.3 mm的一端)从额极紧贴前颅窝底蛛网膜下腔向双耳连线中点送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