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技杂志》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024832
伪膜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9期
     [摘 要]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PMC)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20例PMC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在发生PMC之前均有多种抗生素应用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20例均做粪厌氧菌培养,有14例培养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PMC。结论:PMC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之后,老年人、多种疾病联合、胃肠疾病或手术干预等是发生PMC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者,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腹泻、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此病。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临床屡见不鲜,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重症PMC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故探讨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共收治PMC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岁~84岁,平均62岁。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PMC诊断标准[1]。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4例,脑梗死2例,糖尿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原发性肝癌1例,外科腹部手术后6例。

    1.2 抗生素应用史 20例在发生PMC之前均有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应用史,抗生素种类: 林可霉素16例,氨苄西林10例,氧氟沙星12例,头孢噻肟钠8例, 头孢曲松钠4例,庆大霉素2例。抗生素应用时间4 d~20 d,平均10 d。腹泻在应用抗生素平均7 d后发生,最短发生于抗生素用后4 d,1例在停用抗生素后2周内发生。

    1.3 临床表现 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腹痛以中下腹明显,5例有阵发性腹部绞痛。20例患者每天腹泻6次~20次,其中呈蛋花样或黄绿色水样便者16例,多带有黏液,呈暗红色血便者4例。粪便中发现膜状漂浮物者12例。全部病例均伴有发热,其中8例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休克2例。

    1.4 实验室检查 20例血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其中白细胞>15×109/L者16例。20例粪常规均有红细胞、白细胞,但粪常规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20例均采用环丝氨酸甲氧头孢霉素果糖琼脂平板培养基(cycloserine cefoxitin fructose agar,CCFA)做粪厌氧菌培养,其中14例培养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CD)。经纤维结肠镜检查9例,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其中5例见小的散在浅表溃疡及星点状黄色伪膜,3例见典型的灰白色或黄色伪膜,略高出黏膜表面,直径约3 mm~10 mm,不易剔除。1例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见黏膜广泛剥脱性改变伴渗血,肠管肿胀显著。

    1.5 治疗与结果 全部病例于确诊后立即停用抗生素,口服乳酸菌素片、促菌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对症治疗,对休克患者积极抗休克治疗。对8例伴有严重全身感染症状者采用万古霉素治疗,每次口服0.5 g,每日4次。其余12例采用甲硝唑静脉滴注,每次0.5 g,每日2次。结果治愈19例,死亡1例。

    2 讨论

    PMC于1983年由Finny首先描述[2],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因可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由此而得名。现已证实PMC的致病菌主要为CD。CD是人类肠道中数量不多的一种正常菌群,且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由于临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对肠道菌群有强大的杀伤作用,破坏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耐药CD乘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加之患者免疫力低下,故而引起本病。目前已知CD可产生多种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毒素和B毒素,可使肠壁出血、坏死,液体蓄积;后者为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肠壁细胞,从而形成PMC。

    重症PMC病情凶险,可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组20例腹泻发生后3 d内确诊者16例,其余4例腹泻发生1周后方可确诊,误诊率达20%。误诊病例多发生在手术科室,提示与手术科室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有关。

    目前认为[3]老年人、多种疾病联合、胃肠疾病或手术干预、住院时间长等是发生PMC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组20例的原发基础病也符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PMC的早期诊断率,关键是要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对具有危险因素者,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停用抗生素后2周内出现腹泻,大便呈蛋花样或黄绿色水样便,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此病。

    在CCFA培养基中培养出CD是确诊本病的依据,但因培养需严格的厌氧环境,基层医院常因条件限制难以完成,加之培养需一定时间,故早期诊断仍需依靠细致的临床观察。本组有5例就是先在粪便中发现膜状漂浮物,进而及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而获早期诊断,在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即开始治疗,结果全部治愈。以后出来的培养结果也证实了此5例的诊断,提示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纤维结肠镜检查具有简便、迅速、准确之优点,且镜下取材有助于提高CD培养的阳性率,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但需指出的是纤维结肠镜检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操作中需动作轻柔,一般见到典型病变即止。

    PMC确诊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停用抗生素,一般病人可采用甲硝唑,重症病人需用万古霉素抗CD治疗。此外,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PMC的发生与抗生素的应用密切相关,且多种抗生素联用发生本病的机会更大,本组20例即是如此,故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针、疗程,坚决摒弃滥用抗生素的不良习惯是预防本病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俊,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常规[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4.

    [2] 郑芝田.伪膜性肠炎 胃肠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39843.

    [3] 池肇春.难辨梭菌感染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5):494496.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百拇医药(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