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名老中医之路
编号:11025211
读《名老中医之路》随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63期
     《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笔者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通过媒体介绍得知此书之发行,当时非常渴望能得到一本一睹为快,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这个信念在自己心中悬挂了近20年,如今终于如愿看到了此书。每于晚上阅读一篇,慢慢品味这些名家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酸甜苦辣。

    《名老中医之路》之书中的60余位名老中医,大都亲笔撰写了自己一生的求医生涯,字里行间,透射出他们求医行医之路途上的艰辛与困惑,汇总他们的共同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忍不拔的求医信念与毅力:这些名老中医大都出生于解放前的战乱年代,为了学习中医,不惜千里求学或拜师,为了完成学业,在颠沛流漓、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起早贪黑,抓紧一切时间去自学或背书,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这种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这些名家在一生的求医行医过程中,始终怀着“普渡众生”的心愿,乐善好施,济危救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普救“含灵之苦”做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 http://www.100md.com
    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背书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一般多从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脉诀》)开始,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可见”之说,而且只有熟读会背才能使人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强理解、增强长久记忆的效果,这些名家不仅要“闻鸡起舞”,而且还“夜焚膏油”,虽然当时“一知半解少不懂”,但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却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背书的基础上,逐渐接触或学习四大经典(原指的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本典籍),同时还旁涉历代诸子百家名著名作,特别是重点内容需要背诵,当时不理解者、存疑后释成为悬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表明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发挥,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名家大都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如白天出诊跟师抄方,或抓方司药,或炮制药材等,同时老师在临证中结合病人讲解书本上的理论,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病人身上更具体化,为以后独立行医临证打下基础。他们在临证中边学习、边存疑、边求知、边读书、边思考从而得到锻练和提高。中医的诸多发现与真知灼见,都是从临证发现并得到的,这些提练的精华都是在临证中总结并与书本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临证中顽强的生命力上。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所谓“文是基础医是楼”,这些名家不仅精研中医药经典著作,同时也广开视野,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阅读诸子百家,更热爱传统的诗、书、礼、仪、经、儒等中国历史文化,这是中医名家成功的必然条件。

    《名老中医之路》中的诸多名家成功的路径不一,但其勤奋、认真、博学的身影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任何学科,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名老中医们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条成功之路大概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拇医药(傅文录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