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 2006年第7期
编号:11027843
对创伤性休克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7期
休克,创伤性;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休克,创伤性;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关键词,1创伤性休克的概念,2创伤性休克的病因,3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休克,创伤性;发病原因;发病机制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创伤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创伤已占45岁以下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所有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除了枪弹伤、烧伤、冲击伤等战伤以外,平时多见于交通事故伤、生产事故伤、自然灾害伤,还有较大的手术打击等都常发生创伤性休克。重症创伤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当,常导致严重伤残或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因此创伤性休克的防治仍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2]。

     1 创伤性休克的概念

    1737年法国外科医生为描述创伤对人体构成的严重“打击”,第一次把“cboc”引入医学术语。1743年英国医生Le Dran 将其译为“shock”来描述枪伤引起的危重状态。后来我国学者译为“休克”沿用至今。从“休克”这个名词应用之初,就与创伤密切相关。在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大量创伤伤员救治的需要,更促进了对创伤性休克本质的认识[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annon和Bayliss查明氧运输障碍和酸中毒与创伤性休克密切相关。1930年,Blalock 提出了创伤性休克的原发机制是低血容量。但当时却解释不了不伴大量失血的创伤也能发生休克。战后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严重创伤可以使大量血管内体液转移到组织间隙,造成循环血容量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研究发现急性肾功能不全与休克相关,并严重阻碍病情恢复。同时心输出量监测技术证实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动物实验也表明持久的低心输出量可以造成休克,使得积极的补液成为创伤性休克的标准复苏治疗。到越南战争期间,随着复苏术的应用和完善,休克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减少,但又发现严重的创伤和休克可以引起“创伤后湿肺”(休克肺),现在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0世纪70年代提出进行性序惯性多系统衰竭的概念(MOF),认为严重的创伤开始可以只发生循环功能衰竭,随后可继发肾、肺、肝、胃、肠等多个器官、多个系统的功能衰竭,但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原因不明。20世纪9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与休克时全身炎症介质产生过多有关,目前欧美学术界将此类全身反应命名为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国内多译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对休克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从症状描述、休克-低血压以及组织灌注衰竭几个阶段,又从微循环紊乱延伸到组织细胞缺氧致细胞膜功能障碍、细胞代谢异常和细胞死亡。在对创伤性休克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1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