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06164
四法入“静” 精神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3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7.13
     山东省交通医院 于文强 辛凯旋(主任医师)

    中医非常重视精神保健,视其为身体保健的核心。精神保健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精神愉快、无忧无虑,其他保健措施才会有效。

    “静则寿,躁则夭”。心平气静则长寿,心浮气燥则夭亡。在当今社会,“静”的含义则是让人有张有弛,劳逸适度,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如果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可使人逐步达到“静”的状态,保持精神健康:

    对人生的认识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人也不例外。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面性,一方面作为自然界的人,人具有其他生物的共性,如“生老病死”的规律,这是最基本的。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人生是有价值的,人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在人生态度上的一张一弛。

    对人性的认识 任何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无限把握未来”的愿望。处于两个极端的人即条件最好的和条件最差的人,这种需求更迫切;中间部分,即条件不好不坏的人,这种需求较平淡。从比较消极的角度来看,求“静”的方法,就是“知足常乐”了。

    那么,从积极的角度如何把握未来呢?要把握自己的未来,益寿延年,只能以德为本,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否则前途未卜,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心平气静”了。

    对人性的认识,再进一步讲,就是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越接近于本性的“善”,心情才越能接近于“静”的境界,所以向善的修养必不可少。

    对文化的认识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人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追求,也要有社会文化方面的理想。这是由于精神文化上的成熟和自觉,而这种成熟和自觉恰恰是通向“心静”境界的桥梁。

    对于处世方法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斗争和矛盾,只有沉着应对、妥善处理、随机应变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心才能“静”下来。唯有在方法上后发制人,处处主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无忧无虑。

    精神保健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静”字所能概括,还包括文化、道德、信仰等多个方面,在此只是浅谈一管之见,抛砖引玉,共同探讨,齐登寿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