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61428
“抢救大王”张树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4日 《健康时报》 2006.07.24
     张树基——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内科教授。与他同一时期的老北医人喜欢叫他“小基”;小字辈的北医人叫他“基大夫”;再往后,许多北大医院的医生都已说不出他的姓名了,但几乎无人不知道“基大夫”。

    神奇,叩诊判断出妇科肿瘤!

    如果你看过美国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一定会认为,抢救病人就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医生护士匆忙的脚步、戴在病人口上的氧气罩和插满全身的管子……而现实生活中,急救最重要的是医生在最短时间找出濒危病人身上能逆转病情的因素,即正确诊断。

    说来容易,其实里面充满了玄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鹏雁教授跟随基大夫已近30年,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内科曾抢救过一位病人:老太太肚子很大,超声波检查提示有腹水,妇产科医生认为并非妇科疾病,外科医生说无法做进一步探查,难以确诊。病情眼看要僵在那儿了,老太太的生命在痛苦呻吟中一秒一秒流逝……
, http://www.100md.com
    关键时刻,基大夫来了,他仔细检查了病人,说肯定是妇科肿瘤。他做出如此诊断一不靠仪器二不靠设备,靠的是医生的经验和基本的检查技能:第一,肚子鼓起的形状是球状;第二,对于这样的女病人,他认为首先要想到妇科病;第三,他在病人腹部做了仔细的叩诊,从声音判断出病人的肠管被挤压到了腹部的两侧,而肠管被挤压,卵巢囊肿的可能最大,超声波检查认定是大量腹水,是由于囊肿过大而看不清囊壁。根据基大夫的判断,医生马上对病人进行喝碘油后腹部X光片检查,结果显示:病人的肠管果然在腹部两侧,侧位相则显示肠管被挤到脊柱前方。这样,卵巢囊肿的诊断基本确定了。经进一步行外科和妇科联合手术探查证明,病人果然是巨大的卵巢囊肿而非大量游离腹水。

    “现在有个别医生过分重视和依赖仪器,有忽略医生的基本技能的倾向。而基大夫看病时对这些基本技能却是应用自如。”谢鹏雁主任说。

    内科在过去常被称为“大内科”,因为它的诊疗范围涵盖了人体各大器官、系统,分为诸多亚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等。大内科的医生必须要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一个专家在某个医学领域中出色也许比较容易,但同时涉猎多个领域,往往就很难有突出表现,而基大夫恰恰在许多领域都有惊人的造诣,所以才能屡屡创造生命的奇迹。”
, 百拇医药
    北大医院老年科宋以信主任曾收治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老太太发烧很久却找不出原因:结核、淋巴、感染等等,凡是可能引起发烧的疾病都查过了,都不确切。宋主任请来了他的老师——基大夫。看过病人后,基大夫认为病人患结核病的可能性很大,他嘱咐医生按结核病予以治疗。

    宋主任马上给病人服用抗结核的药物。然而,服药后病人的肝功能出现了异常,必须马上停药,否则,病没治好,再把肝脏给损坏了,可就麻烦了。

    基大夫却另有主意:他相信自己对病情的判断,需要的只是把服药方式做个改动。抗结核药的服用方法通常为“顿服”,比如一天需吃三片药,“顿服”即是将3片药一次服下。而对这位患者,基大夫叮嘱:将“顿服”改为“次服”,比如将病人一天要吃的三片药,分三次服下。宋主任按照老师的嘱咐去做。果然,病说母喂δ苷A恕V瘟疲病持芎螅咸胀肆耍『昧恕?

    “遇到这种危急而又诊断不明的病情,只采用保守的对症治疗,也并不违背医疗原则。冒风险治疗,可能会救患者一命,但一旦失败,也可能给医生带来麻烦,所以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愿这样做。”宋主任感慨地说,“但基大夫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救患者的命!这一方面表明他对病人负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医术的高超。”
, http://www.100md.com
    北大医院的急诊科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一有危重病人就去请基大夫。后来,北京的其他医院——甚至外地的医院,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遇到疑难病症难以确诊,也把基大夫请来,请他“拍板定案”。一轮一轮的进修医生、急诊学习班的学员听他讲课,看他会诊,每每看到基大夫令危重病人起死回生,无不佩服他神奇的医术和广博的医学知识,有的人私下里便称他“抢救大王”。从此,这个绰号便传得越来越响,越来越远。

    深夜,他守着病人不肯离去一个周三的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一病区。医生办公室里,正在进行会诊,三四十人围坐在一位身体微胖、头发银白的老者周围——他就是张树基。这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医生一律叫他“基大夫”。会诊从上午9点开始,到上午11点时结束,基大夫拄着拐杖站起来,在他两个学生的搀扶下,颤巍巍地向门口走去。这时,他的学生——该院消化内科刘新光教授走了过来,请基大夫到三楼,为另一例疑难病患者会诊,基大夫二话未说便随他去。

    一个周三的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一病区。医生办公室里,正在进行会诊,三四十人围坐在一位身体微胖、头发银白的老者周围——他就是张树基。这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医生一律叫他“基大夫”。会诊从上午9点开始,到上午11点时结束,基大夫拄着拐杖站起来,在他两个学生的搀扶下,颤巍巍地向门口走去。这时,他的学生——该院消化内科刘新光教授走了过来,请基大夫到三楼,为另一例疑难病患者会诊,基大夫二话未说便随他去。
, 百拇医药
    今年已79岁高龄的基大夫,肩背微驼。由于年轻时就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行动不便。走路时,挪一下拐杖,两脚向前蹭两步,十分艰难。

    照理说,基大夫这样的医术和名气,请他会诊应该不容易。但北大医院接受采访的医生众口一词:医院不论大小,地方不论远近,条件不论好坏,病人不论贫富,只要人家找到他,要他去看病,他总是无条件地答应,而且风雨无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他的“好说话”是出了名的。

    老年科去年收治了一名危重病人,晚上12点把基大夫找来会诊。照理说,基大夫看过病人,确定了治疗方案后,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走了,因为病人有主管医生照顾。可是基大夫却不走。大半夜里,他就坐在监护室的椅子上,靠着椅背眯眼休息,等病人病情稳定后他才离开。

    但有时,基大夫的“好说话”也让人生气。刘新光教授和他同住在一个院子里。有一天,很晚了,还刮着大风。刘教授从外面回来时,看到基大夫一人拄根拐杖在街边站着。一问,才知他要去一家医院会诊,但对方既没有派人来接,也没有派车子,只给基大夫打了个电话叫他去。70多岁的基大夫这时正在路边等着打车呢!
, 百拇医药
    看到这情景,刘教授心里一酸,当即决定陪老师一起去。他憋着一肚子火,打算到那家医院后狠狠教训他们一通。但一路上,基大夫却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千万什么话也别说。

    荣誉,仿佛与他无关

    三楼的会诊结束时,记者看了一下表,时钟已指向12∶45。基大夫由刘教授和一位年轻医生护送,乘电梯下楼,记者终于有机会上前和基大夫聊几句,但基大夫的话很少,也很简单。

    谢鹏雁主任曾告诉记者,看书是基大夫生活中仅次于看病的最重要内容,在北大医院附近,有一家医学书店,是基大夫最常去的地方。记者找到那家书店。一说外貌特征,书店老板马上就知道说的是基大夫,因为他每个月都要来几次。店老板还从书架上拿了几本基大夫的医学著作给记者看。

    “我亲自写的书就几本,很薄,而且都很普通。”谈起这些著作时,基大夫淡淡地说。旁边的刘教授马上“抗议”:“基大夫写的都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最实用的知识!”
, 百拇医药
    谢鹏雁主任至今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基大夫的情景:大学毕业刚到科里报到的那天,大内科正开全体职工大会。这时只见一位戴眼镜、头发浓密、花白,面容慈祥的中年学者模样的大夫走进会场,由于已没有椅子了,他便不声不响地靠在旁边的一张桌子上。他就是基大夫。不知为何,这一面就给谢主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感到基大夫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

    基大夫做人的低调,对名利的淡泊简直到了一种境界。1986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93年曾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西城区厂桥街道授予“人民满意好公仆”荣誉称号……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荣誉基大夫当时都不知道!好像这些事儿都与他无关。

    谢鹏雁主任说:“基大夫只看重做医生的天职,他很早就告诉我:‘医生可以成为科学家,也可以做领导工作,但首先应该当好一个医生。’”

    书房:七八平米空间堆满了书
, 百拇医药
    基大夫不接受媒体采访是出了名的,所以,记者此次前来也非常谨慎,不敢造次。在老年科,要不是有他的学生刘主任等人“撑腰”,记者哪敢轻易拿出相机?不过,见基大夫并没有“制止”,记者胆子就大了起来,拍照也越来越“肆无忌惮”。而基大夫也没说什么,不配合,也不制止。

    在谢主任的协调下,基大夫同意记者去他家里看看。

    基大夫的家,出奇的局促、简朴,没超过50平米。所有的家具都很陈旧,小小的客厅里甚至没有沙发。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书房——不过七八平米,书架、书柜上全是书,桌子塞在最里面靠窗处。从书桌到门,只有一条狭窄的过道,两边也堆满了书。整个书房只能容纳一个人站立、转身、走动。

    谢主任、刘教授、宋主任等都是基大夫家的常客:“有时我们去他家,敲门后会听到基大夫说:‘等等,我得躲过书才能出来’或是‘等我穿过胡同’,就知道他正埋在书堆里工作。”
, 百拇医药
    在他的蜗居陋室,基大夫却显得异常兴奋,话多了些。最让他开心的是小孙女在他书柜上到处粘贴的涂鸦漫画。从不接受采访的他,竟然主动要求记者给他和老伴拍张照片!

    记者手记

    采访张树基教授实在太难了,因为他拒绝接受任何采访。所幸,记者得到了谢主任等人的帮助,终于见到这位传奇人物。可张树基教授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千万别写我,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看病能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行了。”

    因此记者猜想,这位“抢救大王”是位很孤僻的人,但和他接触后才发现,他的拒绝,纯粹是因为他为人太低调了。也许从死神手里抢救过太多的生命,因此悟透了生命的真谛,看淡了一切名利吧。于是记者渐渐理解了那个令他的学生们含泪说起的“基大夫”:在大风的夜晚,他拄着拐杖,打车去抢救病人;他担心患者病情反复,半夜坐在监护室的椅子上,靠着椅背休息,等病人病情稳定后才悄然离开……

    他曾经说:“我只是一个医生,抢救病人是我的天职。一个病人的死,对于社会看不出什么影响,但对一个家庭来说,那是最惨痛的悲剧。”

    仁心仁术都具备,已属难得;仁术高,仁心更高——这才是“抢救大王”张树基的真实写照!, 百拇医药(杨锐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