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130907
悬壶济世为苍生--记竹溪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骥
     在湖北竹溪,有一位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而享誉鄂、陕、川毗邻地区的大夫,他就是竹溪县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黄骥。

    生于1933年的黄骥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他目睹父亲把一个个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感到当医生的神奇;在病人感激的眼神中,看到了当医生的神圣;看到父亲根据患者病情配药,治好了一个个病人,他感到了中医、中药的非凡功效。同时,他也深刻感受到乡村缺医少药。这些所闻所见,使他对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基于这种信念和兴趣,在学医之初,黄骥熟读《医学心悟》、《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入门之书,随后又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巨著朝习暮研,手不释卷,对《八十一难经》、《瘟疫论》等医籍博闻强记,采众家之长,奠定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黄骥参名医颜少丹为师,在临床上深刻体会感悟,从疗效中析意求理,由此及彼,提炼规律,厚积薄发。正是这种锲而不舍、潜心探索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使其很快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他先后在竹溪县佛台、三合、青坪、河口等诊所工作。1958年,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进修学习。3年后,又参加了湖北省中医学院第一届5年制本科函授班。

    黄骥既重视读书,更强调实践,在临证生涯中,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始终站在临床第一线,救人无数。对各种疑难杂症,治验宏富,匠心独运,常能出奇制胜,拯危救急,力起沉疴。例如,他根据山区湿寒重的特点,总结出“春天瘟病、夏天痢疾、秋天摆子(虐疾)、冬天感冒”的规律,把握季节性、地方性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对症下药。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青坪诊所时正遇麻疹流行,有的一家老少都染上此症。他一把手电一个药包,对辖区内14个生产大队一一巡诊,不分白天黑夜送医上门,很快遏制了麻疹的流行。

    黄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让每一个经治的病人都感恩戴德。1992年秋,一位年约六旬的妇女手捧画匾,将绘有八骏图的画匾献给黄骥,上书两行大字:奇病三载觅神手,回春不忘黄医师。老人名叫杨福兰,县保险公司退休职工。3年前,她不幸患上间质性肺炎,痰积血瘀,呼吸困难,经多方诊治收效甚微,又到省一家医院诊治,仍不奏效,无奈返回家中,靠输氧度日,家人见她病情沉重,恐度不过花甲之年,便置下棺木寿衣,以备不测。绝望之中,杨福兰抱着一线希望找到黄骥。一些同行好心劝他不要收治这样的病人,道理很简单,省里大医院都没治好的病,你能有多大把握?治好了,顺理成章,你是名医嘛;治不好,有损自己的名声。而黄骥仔细研究了一张又一张病历资料,并对病人进行一段临床观察,决定采取由表及里、治病求本的方法,施活血化痰之药。最终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中药疗法的独到优势,使患者从死亡线上重获生机。

    黄骥不仅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尽可能减轻病人的负担,对病人倾注爱心。在他眼里,病人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贫困山区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仍在为温饱而奔波。黄骥让贫困的病人用单方或验方,自采中草药治疗疾病,想法设法为患者解除痛苦。百草都是药,民间有“单方一味,气煞名医”的说法。红藤治阑尾炎,夏枯草治肺结核,鱼腥草黄花苗可治肺脓肿,玉米须车前草可治肾炎,野葡萄藤根可治疗骨髓炎等等。这些遍布山野的中草药,竟然出人意料地治愈了许多大病难病。病人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有些病人甚至给他送去了各种礼物,而他总是婉言谢绝。

    黄骥突出的专业成就,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6年竹溪县中医院成立,县委、县政府决定任命黄骥为中医院院长。以发展为己任的黄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尽职尽责,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以饱满的热情、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全力拓展中医药业务,为振兴竹溪中医事业书写了不朽篇章。在创造竹溪中医院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黄骥由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1年,他作为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被载入《湖北专家辞典》、《中国中医大辞典》。(梁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