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670
一样的市场,不一样的精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8期(总第2343期 2006.08.02)
     近期对上海本土的连锁药店做一次梳理后我们发觉,2004年,平价之风刮过上海时,虽然没有像“格美”那般带来“倾盆暴雨”,也的确让上海本土的连锁药店“湿了点头发”。“平价不是一种业态”的观点在当时被大多数本地连锁药店掌门人所推崇,多少有点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抵触新生事物。时至今日,平价药店已广为上海同行接受。

    再看看这过去的2年时间内上海本土连锁药店的变化,就能感受到上海市场对平价的抵触短暂而微弱,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接纳了这种前台大卖场、后台抓管理的经营模式。好风借力,为我所用。上海本地药店更多地将平价之风作为一种压力来加速自身的创新。

    上海连锁药店的门店数量占据整个上海药店总数的70%以上,有“五大连锁”(第一医药、华氏、国大、雷允上和复星)和“国药四大家”(雷允上、童涵春堂、胡庆余堂和蔡同德堂)之称的8家企业(其中上海雷允上药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同时出现在上海上述两张榜单上),他们的门店又占据了当中的一半,因此,这8家连锁的发展变化对上海零售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
, http://www.100md.com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上海药品零售市场得到充分体现,上海华氏和第一医药在这方面领先一步。上海华氏的所有门店通过电脑联网,实行网络问诊和网络处方来抵挡住抗菌药物限售令等因素带来的销售下滑。第一医药的电子药柜如同饮料机一般出现在地铁、车站和码头。如果说300米距离限制是上海开店的软肋,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就成为上海药店的短板,第一医药恰恰打造了一块延长板。这同上海市民自我药疗意识高、掌握知识多有很大的联系,他们对于这些新兴的售药模式非常接纳和欢迎。

    上海市场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一批国药老店力挽狂澜,将几乎泯灭的中药养生之道重新推到市场上,将更多的亚健康人群吸纳到药店中来,把药店的“蛋糕”做大了。实际上,药材还是几千年来的那些品类,名医也还是那几种类型,但是雷允上直接到社区给居民开方送药,童涵春堂继冬日的沸腾后开始添柴,把夏日的进补市场也烧旺。上海人一直有养生的观念,把观念转化为行动,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头脑和技巧,精明的上海本土药店十分清楚这一点。

    另外,上海市民讲究购药便利,使社区店成为各家零售企业的第一开店首选,即使平价大卖场也免不了顾及社区便利化。上海国大药房的社区店就已经向“便利店+药妆店+药店”的道路发展,一站式采购,社区里的“屈臣氏”型药店雏形初现。

    上海本土药店跨区域发展连锁的不多,规模也不大,最为强势的首推上海华氏,远到贵州,近到江苏,都有华氏连锁店的身影。这是上海本土药店拓宽市场的另一种渠道。

    目前,药店再怎么发展都跳不出20%的市场份额,在上海,这样的严峻现实同样存在。但是我们看到,上海药店间的竞争比较理性,他们在用差异化的行动和业绩来告诉同行,虽然大家还不能改变20%这一固有的比例,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哪怕通过努力,只有5%甚至3%的增长率,但是无伤大雅而又能滋补自身。这,也许就是上海药店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各自各精彩的原因。 (张莉)

    医药经济报2006年 药店周刊第29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