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更多...
编号:11205802
天 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0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8.10
     人类最高贵的是生命。

    但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一炬燃烧而又熄灭的火。

    1999年春,一个为众多生命倾其一生的大仁大智者,生命之火蓦然而熄,因心肌梗塞突发归向永恒的安宁。然而,他挚爱党和人民、献身医学科学的崇高品德,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著业绩却昭然于世,不熄不灭。他就是全省著名的医学专家,神经外科教授张成,享年71岁。

    (一)

    张成教授曾任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中国假肢协会理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编委。

    作为全省神经外科专业的创始人,他不负众望,为全省神经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第一代学科带头人,他责任嵌心,在专业技术,科学研究,著书立论,人才培养各领域中建树瞩目。成为山东省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 百拇医药
    (二)

    张成教授高高的个头,挺拔的身材,俊朗的脸上漾着沧桑岁月浸透过的坚毅和沉稳。眼里闪现着深沉又详和的神色。他学识渊博,但话语简赅,儒雅的学者气质满溢而出。

    1928年1月,张成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殷实的生活使他从小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947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战火连天,烧沸了多少有志男儿的热血。憧憬光明,追求进步的张成毅然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莘莘学子,年轻的生命同时注入了知识和思想的新鲜血液。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张成随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后,又饱浸了高等学府知识的阳光雨露,人生的视野和内涵不断延伸。

    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留校担任附属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掀开了他成为医生崭新的一页。
, 百拇医药
    医生:多么圣洁的名字。他们竭忠恪守的并非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天职。履践天职,张成倾注着一腔热忱,投入着刻苦勤奋的锐力。

    (三)

    1958年,已晋升主治医师的张成受组织的重托,奔赴天津参加神经外科讲习班。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神经外科专业。脑外伤及脑疾病患者的生命只能眼睁睁被病魔夺走。有“中国神经外科第一人”之称的留学加拿大的赵教授此时归国。在国家有关领导人的关切下,他在天津举办此次讲习班,意在培养中国第一代神经外科专业人才,推动神经外科的创建与发展,造福于苦难的患者。张成全身心投入其中,白天听课心无旁骛,夜里聚精会神苦读,实习观察细致入微。砌实了理论墓础,掌握了专业医术。学成归来时,他系统整理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的学习笔记塞满了随身行囊。

    1959年,是张成人生岁月中溢彩流光的一年。这一年,他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组,为之写下历史性的一页。从此在这片医学科学的处女地上,以铁一般的意志驾驭着理论与实践的双犁,辛勤播种,精耕细作,含辛茹苦。1962年,张成晋升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5年神经外科正式独立建科,张成任科主任。
, http://www.100md.com
    (四)

    张成从1959年神经外科专业组负责人,到1989年因到退休年龄卸任科主任,领导神经外科整整30年。30年间,神经外科得以全面发展。医护人员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37人。20名医生中正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15名。门诊面积扩大一倍有余。病床从6张增加到43张,医疗设备实现了从单一到整套,从普通到先进的配置。逐步完善的系列规章制度纵横交织,固如坚堤。

    全科以每年平均98%的诊断符合率、100%的病床使用率和逐年提高的治愈率,为大量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实施手术。

    从1960年开始,张成所领导的神经外科每年负责山东医科大学及附属护校50人次的学生实习,担负山东医科大学及附属护校神经外科学的课堂教学工作。先后接受培训全省各地市及县医院进修医生达350名。培养硕士研究生近60名。还选送两名优秀人才分别赴澳大利亚和美国进修深造。不仅帮助全省诸多地市及县医院组建神经外科,还应坦桑尼亚的请求,先后派出5名专家赴该国首都援建神经外科专业,其国际影响不言而喻。神经外科先后被评为山东医科大学和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被卫生部评为教书育人的先进单位。
, http://www.100md.com
    30年间,张成所领导的神经外科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学术气氛浓厚的活跃的科研群体。先后获得70余项科研成果奖。其中有国际优秀发明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省科委、省科协等科研奖。

    先后发表的论文有100余篇,其中20篇刊发于国外杂志,105篇见诸国家核心期刊。数10篇论文由作者分赴不同国家,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宣读演讲。另有多部专业著作先后出版问世。

    (五)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于古希腊特斐尔圣殿里的著名碑铭。它所折射出的智慧光芒宛如人类的指路明灯。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你人生的价值,生命的责任。

    张成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在他的科研成就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多年来他先后获得20项科技成果奖。他的教学电影《脑干的临床部分》获1979年国家卫生部三等奖。《脑室持续体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获1989年省科协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CT导向极坐标旋转式脑立体定向仪研制及应用》获1989年省科委三等奖。《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分级与最佳治疗方案》分别获1994年省科委二等奖,1995年省科协一等奖。《胚胎小脑移植治疗小脑萎缩的基础应用》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http://www.100md.com
    医学界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经得住实践的反复验证。因为它关涉的是至纯至洁的生命。

    多年来,张成正是以理性而严谨、客观而辩证的缜密态度完成发表了百余篇科学论文。代表作有《脑室持续体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脑缺血疾病32例报告》、《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治疗脑血管缺血性疾病347例分析》、《腰穿加压注液抢救急性晚期脑癌》、《颅内肿瘤10067例分析》、《异位脑膜瘤13例报告》等等。他参编出版的专业著作主要有1961年的《颅脑损伤讲义》、1974年的《外科手术学讲义》、1980年初版、1986年再版的《急症外科学》、1980年的《颈椎病》、1985年的《现代中国医学》等。

    1983年,张成出席了在香港召开的第六届亚澳地区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宣读了论文《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脑缺血疾病32例》,赢得了与会者钦佩的目光和由衷的掌声。

    1984年,他应邀参加美国第七届国际显微手术血管吻合治疗脑缺血专题会议,宣读论文《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治疗脑缺血347例分析》。中国人的自豪感平添心头,中国学者的谦恭品质使他具有了世界的眼光。
, 百拇医药
    (六)

    神经外科专业是一项造福生命健康的永恒事业。永恒的事业没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就会败落。十年浩劫阻隔了新生力量的培养,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革结束后,张成力邀全国著名的神经外科权威来院讲学。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河北医科大学刘景芳教授,吉林大学医学院索敬贤教授先后来院授课并组织学术会议。

    张成作为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对尽快造就新生力量,培养年轻的专业人才尽心尽力。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本院授课,无论是实习的学生还是进修的医生,他都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欣然传授于人,使大批的专业人才学有所成,一如希望的良种遍地萌生。

    1979年,张成申报建立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被批准后,他先后培养了8名研究生。他言传身教,不遗余力,指导学生不断突破表象把握本质,引领他们在深层中研究,在研究中重归实践。8名研究生全部成为神经外科专业的中坚栋梁。
, 百拇医药
    神经外科专业是造福生命和生命健康的永恒事业。它属于整个社会。为了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张成创立了山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为全省技术大协作搭建了广阔的智能平台。学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疑难病例。各兄弟单位相互借鉴,密切合作,共同提高,这分明是一种智慧的融合,一种文明且极富生命力的融合。

    张成书房中的书橱里挤满了各种书刊,书桌上摞着厚厚的杂志和手稿。在这方宁静的天地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夜过子时仍伏案而耕。即使今天手术做完回到家,明天又要外出讲学,当晚依旧坐在桌前,或写论文或读经典,直至习惯性工作到凌晨。

    人的思想和知识不能没有也不能缺少足够的更新和补充,否则便是落后,张成正是通过博览群书,才有了时代感的眼界和开阔的胸襟,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通过刻苦学习,才熟练掌握了日、俄、英三种外语,方能在工作中运用自如。对于他,勤奋从无止境。

    一位科学家说:勤奋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一位思想家说勤奋受孕于不朽的精神。对于张成无论是勤奋还是精神,都蕴涵着天职的托付。
, http://www.100md.com
    (七)

    爱心是一种社会公德。爱心是一种生命的责任。对于患者,爱心是医生永恒的主题。

    几十年间,张成抢救治愈的病人无计其数。不论相识还是陌生,不论高级干部还是平民百姓,他掏出的都是一颗滚烫的爱心。

    张成当年成功实施第一例神经外科手术时,首先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动物实验。手术后,他一连3天在医院跟踪观察,精心治疗。并为病人清理口腔,翻身擦洗,端屎端尿,俨如一脉亲情令人泪盈。

    有一对生养了三女一男的农村夫妇,一直把唯一的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恰恰厄运天降,十来岁的男孩头部突长出一个很大的瘤子,病痛撕扯着年少的生命,也撕扯着父母的心。这是个少见的病例,手术难度极高,危险性大,如不手术病症难抑,生命无以保障。为了病人可舍弃一切的张成审慎而思,精心而备,果断而行,成功地为男孩进行了手术。
, 百拇医药
    面对众多的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相对贫困的生活已够艰辛,住院治病的重负更是如石压背。张成要竭尽所能让他们带着疑虑而来,携着希望而归。病人在他心中占有十足的份量。以至他几十年如一日,每晚都要到病房巡望,否则无法入眠。他轻步走向病房,伸手与病人相握,那慈祥而镇定的目光融化了多少惊颤与焦虑,病人的忧虑随之烟消雾散。

    也许这很平凡。但持久的平凡就是高尚。

    他常常上午手术,直到下午3、4点钟仍在手术台上。家中的午饭连热3遍不见人回。直到手术完成,他已是筋疲力尽,饥饿难忍,只能吞咽几口凉菜冷饭。

    多年来,四面八方的感谢信数不胜数,许多病人登门感谢长跪不起。面对病人的请客送礼,他总是肃然而拒。有一次,一位病人亲属手术后诚意宴请,张成祥和的眸里透射出严肃:你怎么还有心思请客呢?我吃不下,快去照顾病人。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张成只要接到外出会诊、手术的恳求,即刻前往。一如战士听到号声扑向战场。他的足迹遍踏齐鲁大地,精湛的医术惠及各方。
, 百拇医药
    那一年,油田的一个钻井队在作业中钻杆突飞,祸及数人。其中头部重伤者生命垂危。深更半夜张成接到电话,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手术室,经过近十小时的抢救,从死亡边缘挽回了病人年轻的生命。

    1989年,有家医院在实施神经外科手术中突遇疑难,时值子夜,求救于张成。而他当晚刚刚主刀了一例手术,但生命至高无尚,他没有犹豫便匆匆赶去,立即握刀,完成手术已是凌晨4时。他却因身体严重透支,脑血栓突发,摔倒在地,经医院全力抢救后,仍留下偏瘫病症。

    不能捉刀为患者造福,生命的价值还有多少?他独饮悲情,默守孤独,但却以顽强的毅力直面疾病。通过3年艰苦不懈的肢体锻炼,配合药物治疗,终于又精神昂然地站在手术台上。

    名重世界的巴尔扎克在他的手杖上刻着这样的箴言:我粉碎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天职使然,刚强不折的张成正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粉碎了置于身体的一个个障碍,战胜偏瘫,使重新操刀的手术依然干净利落,依然漂亮完美。

    作者 冯延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