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西南军医》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145652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西南军医》 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儿童肥胖;因素;预防

    目前,儿童肥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键康。肥胖常常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与期望寿命。本文就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肥胖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干预儿童肥胖的策略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认为儿童肥胖的预防与治疗已经迫在眉睫。

     1 前言

    目前全球大约有1760万5岁以下的儿童超重,有155亿学龄儿童超重,有3000万~4000万肥胖儿童。根据欧美国家的统计,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了2~3倍。在美国,有11%~25%的儿童超重或者肥胖,大约70%的肥胖儿童成年后仍然肥胖[1]。在中国,1986年首次进行的全国八大城市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的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不足1%,但此后10年增长迅速,由1986年的091%上升至176%,平均以每年93%的速度增长,其中中部及南部城市增长显著,如上海、南京,10年分别增长了5238%和4677%。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监测报告表明,伊朗是儿童肥胖最严重的七个国家之一。在沙特阿拉伯,6~18岁的年龄段的儿童中有六分之一是肥胖[2]。

    儿童期间的体重超标和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容易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此外,在心理健康方面,肥胖儿童更容易得抑郁症[3]。超重的儿童在未来的40年[4]或者50年[5]时间内更容易患心血管和消化方面的疾病,且相对于那些瘦的人,他们更容易死亡。

     2 儿童肥胖形成的影响因素

    肥胖的最终原因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不平衡,虽然导致这一不平衡的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许多因素都可以干扰能量的平衡,而且它们在不同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肥胖的病因相当错综复杂,很难将各种因素单独分割开来。遗传因素对儿童的肥胖有一定的影响,但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其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肥胖的影响更大[6~8]。只有少部分的儿童肥胖是由基因造成。如:受体缺陷或者是甲状腺机能衰退和生长激素缺陷或是药物(类固醇等)的副作用[9]。更多情况下,肥胖都是由于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文化背景影响造成的。

    21 饮食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已经变得越来越充分。很明显,体育活动的增加已经不可能弥补现在高能量低营养的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弊病。一顿一般的儿童快餐(热量≥785千卡)必须通过1~2个小时的剧烈运动才能消耗。因此,倘若经常食用快餐,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都是很容易造成能量的过多积累[10]。

    211 卡路里的摄入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肥胖是由卡路里的过多摄入造成。但长时间的卡路里摄入的微量不平衡就足以造成肥胖。近年来美国儿童的肥胖比例迅猛增加;但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报告(NHANES)公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儿童在卡路里摄入方面只有微小的改变,只有在黑人和白人的女性青少年中发现卡路里的摄入量有增加。NHANES(1999~2000年)的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Bogalusa调查表明,在路易斯安那,从1973~1988年的10岁的儿童总卡路里摄入量保持不变,且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摄入有小量的降低[11],这个结果暗示,卡路里的摄入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12 脂肪摄入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儿童肥胖的增加是因为大量脂肪的摄入,但通过正交实验和纵向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果。NHANES的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三十年,美国儿童的脂肪消耗量有所下降。12~19岁的男性正餐的脂肪消耗量由总卡路里摄入的370%(1971~1974年)下降到320%(1999~2000年)。女性的脂肪消耗量从367%下降到321%[12]。Gregory等报道,在英国4~18岁的儿童平均脂肪摄入量只有政府推荐的35%[13]。当然也有部分正交实验研究发现,在排除一些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脂肪的摄入量与儿童肥胖发生倾向之间有正相关[14]。但我们要纠正的一个错误的观点是,正餐的脂肪摄入可加速儿童肥胖的增加。事实上,在儿童肥胖迅速增加的现在,大多数人的正餐脂肪摄入正在减少。尽管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脂肪摄入是儿童肥胖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

    213 其它饮食因素 有很多研究资料显示,每天多食用一倍的奶制品可减少肥胖的发生[15]。另外,超重的青少年多摄入钙,可以预防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疾病[16]。因此每天多摄入钙和奶制品可减少儿童的肥胖。不过现阶段关于钙和奶制品摄入与肥胖症之间的关系还很少报道。从1970年到1997年,美国农业部调查显示碳酸饮料的食用增加了118%,而奶制品饮料的食用下降了23%[17]。碳酸饮料的过量摄入被证明与儿童肥胖[18]及Ⅱ型糖尿病[19]的流行相关。

    22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肥胖有重要的因素。因为从出生开始儿童所处的环境即是父母为其营造的,父母的不良饮食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另外,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看者,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所以母亲对孩子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会大一些。

    23 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趋向是广泛接受的。但遗传作用很难与通常所处的家庭环境截然分开。因此,遗传在肥胖的发生中占有多大的份额是不确定的。近年来有关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发现有近200种基因位点与肥胖有关,但还未发现一种具有单位作用致使脂肪在体内大量聚集的功能。虽然基因在决定一个人对体重获得的敏感性上是重要的,但能量平衡取决于热量的摄入和体力活动。

    24 体力活动 由于社会变革和世界范围的营养转型导致人们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致使能量摄入与消耗严重失衡,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而使人发胖。在一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体力活动严重影响个体的体重[20]。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久坐的行为(如:看电视,打电脑游戏等)会导致肥胖。此外,送往学校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21]。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儿童肥胖的增加。

     3 儿童肥胖的预防

    几乎所有的健康研究者和临床医生都认为,预防是现阶段控制肥胖蔓延最重要的策略[22]。肥胖预防包括:对超重和肥胖本身的初级预防;减肥后避免体重反弹的次级预防以及没有减肥的肥胖者避免体重进一步增加的预防。

    儿童被认为是预防肥胖的最佳对象。原因有两点:第一,成人由于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减肥非常困难,儿童则比较容易受到干涉,像学校,幼儿园及托儿所等都是干预儿童饮食和体育活动的天然场所;第二,成人的体重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被改变,因此在孩童时期减肥或者预防肥胖效果更明显,肥胖的预防主要可通过对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饮食等方面的干涉来完成。

    31 居住环境 证实遗传环境与肥胖之间的影响关系有助于我们选择更有利于社会健康的居住环境。住房附近的地方是用于预防肥胖的重要场所,包括步行路线,自行车路线,公园以及一些娱乐设施。要在已存在的建筑环境中增加公园部分的面积很困难,因此,我们只有尽量不让这部分的面积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丢失。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场所对儿童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家庭的特殊作用都了解甚少。家作为一个特殊场所,对儿童的肥胖预防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家庭环境的行为中,看电视这一行为被研究的最为详细[23]。

    32 体育锻炼 Stone等[24]统计了14个学校在体育锻炼知识和行为上的干预作用,大多数的结果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美国的交叉学科干预工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方法用于影响6~8岁儿童的饮食的行为和久坐行为(尤其针对看电视),并增强他们的体育锻炼。执行两年后发现,相对参照,女孩的肥胖个数明显下降,不过男生中作用不明显。看电视次数的减少对女生和男生都有明显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增加需要学校和教育部的政策支持。同样,选择更利于减肥的交通工具上学(步行,骑车及公交车)也需要学校,政府,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部分社会中,这样的政策已经被贯彻,如,设计专门的步行和自行车路线[21]。

    33 看电视习惯 看电视的时候少吃零食和增加体育锻炼同样重要,通过限制或减少看电视的次数可达到预防儿童肥胖的目的。快餐食品是电视的主要广告产品,儿童是快餐食品的主要市场。减少儿童接触高能量的食品,饮料及快餐店,特别是避免强大的电视媒体对儿童的冲击,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潜在预防肥胖的策略。在瑞典,从十年前商业电视出现时就禁止向12岁以下的儿童进行电视广告。丹麦,挪威,奥地利,爱尔兰,奥大利亚和希腊都有相同的电视广告禁令[21]。

    34 食物部分 食物的价格受到市场需求和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影响。对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如:糖果,饮料和快餐),如果政府干预增加一点税收就可以降低他们的销售,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在实行这种政策。此外,食物的营养标签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在购物时作更健康的选择。比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在实行国家心脏基金推出的“Pick the Tick”的标签工程[25]。“Pick the Tick”可帮助消费者更容易选择健康的食物。此外,食物营养标准的规定可促使制造商制造更合理健康的食品。

     4 小结

    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原因造成,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度增生的慢性疾病。孩童时期的肥胖和超重对小孩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使机体衰弱,而且会危害生命。肥胖的小儿容易得下呼吸道感染、睡眠呼吸暂停、重度易患皮肤感染,承重骨关节的发育异常如学步推迟,膝内、外翻畸形,扁平足;青春期易患股骨骺端滑脱等关节损伤以及心理损害,如抑郁症。此外,超重的儿童比正常儿童在成年时期更容易得心血管和消化方面的疾病。

    显然,初级和次级的肥胖预防工作对现在的肥胖流行的控制非常重要,对儿童的预防效果比对成人更明显。预防儿童肥胖有许多有效且可执行的措施,包括居住环境的选择,加强体育锻炼和饮食控制。这些措施在家里,幼儿园,学校等许多天然场所都可以分开被执行。一个健康合适的居住环境对在住的所有人都有益。当然,下一步的研究还需要知道什么才是预防,干涉和治疗肥胖的最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出于文化,种族,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Niclklas TA, T. B, K. W. C, G. B: Eating Patterns, Dietary Quality and Obesit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2001,20:599~608.

    2 AINuaim AR, Bamgboye EA, AIHerbish A: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obesity in Saudi Arabian male school childre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1996,20:1000~1005.

    3 Daniels SR, Arnett DK, Eckel RH, Gidding SS, Hayman LL, Kumanyika S, Robinson TN, Scott BJ, St Jeor S, Williams CL: Overweigh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thophysiology,consequenc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Circulation 2005, 111:1999~2012.

    4 Mossberg HO: 40~Year Follow~Up of Overweight Children [J].Lancet 1989,2:491~493.

    5 Must A, Jacques PF, Dallal GE, Bajema CJ, Dietz WH: Long~Te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Overweight Adolescents ~ A Fol low~Up of the Harvard Growth Study of 1922 to 1935[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2, 327:1350~1355.

    6 Hill JO, Peters JC: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obesity epidemic [J].Science 1988,280:1371~1374.

    7 Grundy SM: Multifactorcal causation of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J].Am J Clin Nutr 1998,67:563S~572S.

    8 Eckel RH, Krauss RM:Americam Heart Association call to action: obesity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HA Nutrition Committee. Circulation 1998, 97:2099~2100.

    9 Link K, Moell C, Garwicz S, Cavallin~Stshl E, Bjork J Thilen U, Ahren B, Erfurth EM: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adults treated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childhood [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m,89:5003~5012.

    10 Styne DM: Obesity in childhood: what's activity got to do with it? [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5,81: 337~338.

    11 Nicklas TA: Dietary Studies of Childhood~the Bogalusa Heart~Study Experien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995,95:1127~1133.

    12 Wright JD, Kennedy~Stephenson J, Wang CY, MeDowell MA, Johnson CL: Trends in intake of energy and macronutrients~United States, 1971~2000(Reprinted from MMWR, vol 53,pg 80~82,2004).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1:1193~1194.

    13 Gregory JW, Lowe S:National Diet and Nutrition Survery: Youny People Aged 4 to 18 Years: Report of the Diet and Nutrition Survey London [J].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0.

    14 Tucker LA, Seljaas GT, Hager RL: Body fat percentage of children varies according to their diet compositi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997,97:981~986.

    15 Heaney RP, Davies KM, Barger~Lux MJ: Calcium and weight: clinical studies [J]. Am Coll Nutr 2002,21:152S~155S.

    16 Pereira MA, Jacobs DRJ, Van Horn L, Slattery ML, Kartashow AI, Ludwig DS: Dairy consumption, obesity, and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in young adults: the CARSIA Study[J].JAMA 2002,287:2081~2089.

    17 Putnam JJ, Allshouse JE: Food consumption, prices, and expenditures, 1970~97.Washington, D.C.Food and Consumers Economics Division,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J].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99.

    18 Ludwig DS, Peterson KE, Gortmsker SL: Rel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drinks and childhood obesit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J]. Lancet 2001,357:505~508.

    19 Gittelsohn J, Wolever TM, Harris SB, Harris~Giraldo R, Hanley AJ, Zinman B:Specific patterns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prepa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in a Native Canadian community[J]. Nutr 1998,128:541~547.

    20 Heitmann BL, Kaprio J, Harris JR, Rissanen A, Korkeila M, Koskenvuo M: Ar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weight gain modified by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A prosoective study of innish twin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7,66:672~678.

    21 Swinburn B, Egger G: Preventive strategies against weight gain and obesity[J].Obes Rev 2002,3:289~301.

    22 Muller MJ, Mast M, Asbeck I Langnase K, Grund A: Prevention of obesity~is it possible?[J]. Obes Rev 2001,2:15~28.

    23 Dietz WJ, Mast M, Asbeck I, Langnase K, Grund A: Prevention of obesity~is it possible?[J]. Obes Rev 2001, 22:337~353.

    24 Stone EJ, McKenzie TL, Welk GJ, Booth M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in youth. Review and synthesis[J].Am J Prev Med 1998,15:298~315.

    25 Young L, Swinburn B: Impact of the Pick the Tick food information programme on the salt content of food in New Zealand[J]. Health Promot Int 2002,17:13~19.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成都 610083), 百拇医药(张庆莲 汪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