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7831
近年我国中药研究的几个误区(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88期
     误区一:中药与国际接轨,应将中药改成生药

    目前,有一种潮流,似乎不将中药改成生药就不能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学科和学术思想的混乱。将中药改成生药会葬送中药,成为历史的罪人。中药和生药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不能混为一谈。

    众所周知,中药本身就具有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国际上没有相同的轨道,那么接轨之说纯属于无稽之谈。中药要现代化这是主流,无可非议,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中药,但没有必要牵强地、盲目地附属于外国的学术体系,如此接轨大有丧失和出卖国粹知识产权之嫌。

    (一)关于生药

    生药是19世纪中叶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起源于欧洲,英文名称为Pharmacognosy(药物知识),它是在实验药物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生物药)。生药学研究的对象即为天然药物。20世纪,日本的生药学杂志改名为Nature Medicine,并确认了生药和天然药物等同的概念。
, http://www.100md.com
    天然药物的研究的一般路线是:天然生物(植物或动物,非药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实验药理学)→天然药物(新化学药物)→临床。

    (二)关于中药

    中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国外将生药和中药一直是分开对待。

    国外之所以限制中药的流通,一是他们没有中医的临床体系;二是中药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与临床疗效相对应的品质标准和鉴定方法。

    中药的研究路线一般为:传统的中药(原料即药材、饮片、复方及其制剂)→临床→药效成分(临床药理学)→机理研究→中药新药→临床。

    必须指出:中药用于治疗疾病的起点是作为临床处方使用的饮片,也就是说进入国家药品管理系统、医疗使用系统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才称之为药。笔者建议国家药典收载的标准应为饮片及其制剂的标准,因为这才是药店经营和医院使用的中药;中药工厂生产的制剂,原料药必须是饮片,否则违反了中药的用药原则和规律。
, 百拇医药
    中药材一般均没有真正进入药品(特殊商品)管理的范畴,属于农业副产品,采集和栽培中药材的人称之为药农。我国的第一药都安国中药交易市场有一幅对联深刻地揭示了药材和药的关系:“草入祁州方成药,药过安国始生香”。

    误区二:中药鉴定学科改为中药生药学科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是高等医药教育中药专业和中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已经发展了30余年。其研究的内容与中国药典的内容相吻合,这说明该学科是科学合理的。但近年来,在人为的状态下,修改成了中药生药学科,这显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文理不通。从字面上看,一是想表达的似乎是中药里面的生药(天然药物),那么中药里面若有生药还称之为中药吗?二是似乎想表述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生药学,那么,既然中药和生药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物质,岂不成了学术的笑话。发展下去中医会开生药方吗?那么中国药典的中药标准也要改成生药标准了?这是外行导演的学术闹剧。

    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是相近学科而不是相同的学科,关键在于他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一个是研究中药,从临床开始;一个是研究生物的药用价值,从实验药理学和化学成分开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说,中药鉴定学科改成中药生药学科是一种思维的混乱,有悖科学常理。是一种非学术炒作学术的必然结果。, 百拇医药(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