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47916
规范症状表述以提高诊病辨证的准确性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90期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症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通过症状的规范,有助于提高诊病、辨证的准确性。

    一、症状的临床意义

    根据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原理,医生首先只能认识病变的现象—─症(症状),通过辨别症状,然后才逐步了解病变的原因——审症求因,认识病变的本质——区分病种、确定证名。

    因此,准确地发现症状,对症状进行分析辨别,探讨其所反映的病理本质,对于诊断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说,任何病、证都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症,而诊病、辨证都是以症作为主要线索进行分析思考的,通过症便可认识病变内在的本质。

    辨证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思维方法,中医学尤其重视症状对辨证的诊断意义。比如气候干燥或潮湿、恶寒等,西医认为其对疾病诊断没有特殊意义,因而并未将其作为病情资料,临床不加询问,更没有对恶寒的新久、轻重,是四肢凉或是全身冷,恶寒与发热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 百拇医药
    二、症状收集要全面准确

    由于中医辨证是“以症为据”,因而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准确、全面与规范,是准确辨证的前提。中医辨证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对各种模糊信息的综合分析,从各个方面体现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用多个不够精细的模糊信息整合成总的病理状况,并作出综合判断。

    全面准确地收集症状,有利于全面分辨病情性质。只有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全面收集,才能体现出证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动态反应的状况。一般说病情资料越完整、全面,辨证就越准确。因此,中医诊断首先要完整地收集病情资料,尤其是问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丰富,不能忽视,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中最具特色,要注意挖掘,如脉诊不能只判断迟或数、浮或沉等,而是要对脉位、脉率、脉形、脉势、脉律等有全面的了解。

    症状的确认本身就是一种辨证,如能确定该病情表现属于往来寒热、壮热、五心烦热,或者是盗汗、自汗,或为胃脘嘈杂、消谷善饥,大便溏结不调、五更泄、里急后重,循衣摸床,苔黄腻,脉涩等,则其辨证可以分别提示属于半表半里证、阳明经证、阴虚内热证,阴虚、阳气虚,胃阴虚、胃火,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肠道气滞,邪入心包,湿热、血瘀等的可能性较大。
, http://www.100md.com
    三、症状规范的内容

    由于病情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使之中医学对症状的描述极其生动、精彩,不少症状为模糊性语言;症名不规范,存在一症多名、多症一名的现象;症状的内涵、外延欠明确,症状间的质、量差别不明显。

    对症状进行规范化处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症名不规范,内涵欠明确,症状表述模糊,症状诊断意义的认识差异等,应该予以克服。症状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

    1.症名要求规范,将实际含义相同的症,选定最恰当者作为正名,尤其是主症更应当使用规范症名。

    2.症状要各自独立,对似是而非的症状,应当加以区分,不得混同。

    3.症状不得使用阴虚潮热、绝汗、舌边瘀斑等带诊断性的术语。
, http://www.100md.com
    4.有利反映病情本质。如区分新病气喘与久病气喘,将肢厥分为肢厥身灼、肢厥身凉。

    5.正确诠释症状。每一症名要有明确的定义,诠释其内涵、外延。

    6.症状的轻重区分。症状的主、次、轻、重,其诊断价值不相等,因此对症状应尽可能进行程度分级。

    7.合理选择客观指征以补充四诊资料的不足或欠客观,使之为中医辨证服务。

    四、症状的定量诊断

    由于症状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因此,症状规范更主要的内容,是要明确每一症状的诊断意义,进行辨证量化的研究。

    长期以来对症状的辨识,主要采取文字描述、直接定性的方法,如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白苔主表证、寒证,寒热往来有定时主疟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属模糊定性判断,过于绝对、简单。现在通用的主症次症组合、分级半定量判别方法,如“肝血亏虚证”的辨证标准,在①眩晕,②面、唇、甲淡白,③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④肢体麻木,⑤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⑥舌淡白、脉弦细。6项中具有①、②、⑥任何2项兼其他1项,记分超过6分者,诊断即可成立。似有进步,但仍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以证套症”,违背了辨证思维的规律,临床颇难套准。

    中医辨证是从整体上对病体的邪正状况、病变本质作出判别,因而适合从整体上统一制定各种病理信息的诊断标准。所以,症状辨证量表必须体现整体辨证、综合评判的特色,才能适用于全病域的辨证,“千证一表(症状辨证量表)”,用以“通诊百病”,而不是孤立的××证诊断标准,也不是各证诊断标准的简单汇总。这样研究出来的量表,才能被中医界接受,才能指导临床、促进诊断水平的提高,方具实用价值。, 百拇医药(朱晓华 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