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128
私募资本的医药空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6期(总第2351期 2006.08.21)
     对于资金的焦渴,使得中国的医药商人们普遍对于资本有着先天的好感,然而,这种热切往往与资本市场的不活跃和渠道的狭窄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私募资本也许很快就会来敲医药企业的门。

    从联想弘毅2.1亿元收购江苏先声药业31%的股权,到年初鼎晖投资购入华源30%的股权,参与到中国最大医药集团的重组过程中,再到多家私募资本表达出对慈济体检、佳美口腔这样的连锁医疗企业的浓厚兴趣,PE(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简称)的缩写已经逐渐为医药商人们所了解。人们对于PE的态度十分开放,任何一家被注资的医药企业都能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原因很简单:你没有价值,怎么会有人投钱给你呢?!但事情是否真的这么简单呢?

    一方面,蒙牛、分众传媒的资本神话让医药行业充分见识了PE“点石成金”的魔力,一家困境中的医药企业不可能拒绝资本的“救命符水”,而一家优质、有活力的医药企业也很难抗拒资本投入,继续做大的诱惑;另一方面,PE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随着PE的进入,医药企业是否还能依循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规律继续前行?又或者是否会因股权风险而成为资本盲动的祭品?
, 百拇医药
    以近年来在行业内活跃的数家PE基金为例,笔者认为,PE对企业的青睐往往有三个要素:成熟的行业、成熟的企业、行业的低谷。“成熟的行业”是指降低环境风险,保障投资回报,医药行业被公认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成熟的企业”则表现在PE对于企业的评判和选择标准上,有些会特别关注企业的领导人,例如柳传志对任晋生的看重。如果说这两者还容易为医药界人士所理解的话,那么“行业低谷”就是PE受到绵延不决的非议的缘由。单就投资回报率而言,电信、能源等垄断型的企业显然比医药企业更有吸引力,但是他们并不是PE感兴趣的对象,原因何在?中国医药行业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之后,近年陷入低谷,使PE们看到了众多的商机。行业低谷会使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也使医药企业在与PE的谈判过程中缺少议价的筹码,PE们往往出于逐利的天性,大力压低价格,而且提出的条件严苛。在西方的商业故事里,PE因为敌意收购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也让与资本对话略显生嫩的中国医药企业充分认识到:与PE的博弈远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不公平。

    生嫩的不仅仅是医药企业,中国PE们单以年龄而言,比大多数医药企业更小。首先,由于国内金融环境的不成熟,PE往往要去境外注册,募集的绝大多数也是国际投资者的资金,而对国内大量的资金低效使用无能为力,这也使得PE的资金并不充裕;其次,PE是一种深度投资者,十分强调本土化,但作为西方商业社会发展成熟的行业,移植到中国显然需要时间和经历来适应水土,不断调整;再次,PE的投资经理人团队大多是从企业内部转型而来,对于PE模式的操作和投资的专业化程度也处于学习阶段。柳传志坦承:目前弘毅的投资经理们的收入还不如国际同行,2.5%的管理费,20%的分红,弘毅投资的赢利模式跟国际成熟的PE并无二致。但“我们管理的基金和人数不匹配,人多钱少”。

    PE投资有四道环节——融、投、管、退。传统的PE操作模式是募集资金后寻找到最好的企业,用最低的价格买下来,然后雇最顶尖的管理者来重组,几年后以最高的价格卖出去或者上市。但中国医药行业并没有那么多好的企业,这需要PE有很好的眼光,还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而中国的PE也往往缺少介入管理的能力,其成长需要整个医药市场的逐步成熟,而医药市场的演进又需要PE的助力来推动。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96期, http://www.100md.com(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