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563
提升境界需要智慧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02期(总第2357期 2006.09.04)
     一个星期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从今年4月开始,在未来2年时间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将投资1400万美元与药明康德公司进行有关化合物合成方面的项目合作。药明康德公司将在合作期限内为阿斯利康完成15万个化合物的合成,这些化合物将涉及阿斯利康目前所从事的所有疾病领域。

    应该说,双方的合作并不是一个特例。目前在中国与药明康德开展相同业务的公司已经超过百家,这种外包被认为是当下全球医药经济一体化进程下产业转移的必然。据估计,到2008年,全球药品委托研发市场将会从现在的140亿美元上升到280亿美元。中国则是最被跨国药企关注的对象之一。

    无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又一次美好商机的到来。而在现实的国情下,更多的人期许,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承接研发外包,最终达成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目的。一个可供参照的范本便是印度,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已经占据了世界的半壁江山,并催生了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巨子。问题是,就如同抛向空中的硬币,在掉落之前谁都猜不到哪一面先着地。对于这场本身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研发博弈,受制于诸多可控与不可控因素,中国企业想获得提升需要智慧。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际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是,“谁能够对整个研发链条的服务质量负责,谁就能够实现最大的外包服务价值增值。”但是中国制药研发服务业的现实是,能够有能力涵盖整个研发链的企业凤毛麟角,即使是国内优秀的研发服务企业也只能在研发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中国企业所能承担研发链的部位和能力。

    此外,尽管出于降低研发成本,使得跨国药企必须作出研发外包的决策,但在考虑是把研发外包给中国还是印度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存在知识产权的担心。从一个独立企业的角度看,这种担心存在合理性。发包方最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研发成果投入生产时,原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变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么不难预料,基于这样的顾虑,研发外包内容必然限于核心技术之外。对中国企业而言,从事远离核心技术的工作对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能起到多大作用,似乎难以给出量化的评判。

    如果从研发人力资本考虑这个问题,答案也不明晰。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每年的薪水大约为8000~10000美元。如果在美国,类似水平人才的工资至少要高4倍。这种优势决定了承接外包的企业在薪酬上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上浮空间,优厚的待遇将促进科研人员向这类企业流动,这无可厚非。但是外包毕竟不能解决新药研发的实质问题。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命题是,如何让这种流动真正能最大化地体现而不是削弱其价值,因为对于科研人员存在一种可能,长期从事毫无反馈的研究活动可能会逐渐消解他们的创新热情。

    以上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想通承接研发转移作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效率或许比想象中的要有限的多。这种技术流动能否转化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能否成为中国企业内生的技术能力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向自主研发过渡并不确定。一个自主知识产业需要三个因素,技术、资本,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本土商业模式。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更需要善于利用与全球产业合作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避免单纯地被利用。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02期, 百拇医药(赖强)